夜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dt>
&esp;&esp;朱怡成見過的死人不少,無論是被袁奇從押解中救出那刻起,還是後來袁奇起兵造反到現在,這數字有多少已經根本就記不清了,其中戰死或者自殺的清朝官員也不在少數,對於曹重的死朱怡成並不意外,只是有些惋惜罷了,可是當顧柏活生生地以這種方式自盡的時候,朱怡成在毛骨悚然的同時還有著深深的無奈。
&esp;&esp;作為清朝官員,曹重的死是必然的,除非他能和廖煥之一樣惜命,敢於拋棄家人獨保其身。清朝的制度對地方官員的約束力極大,尤其是像他這種級別的官員,如果失地投降的話,那麼他曹家一大家子甚至包括三族都會受到連累。
&esp;&esp;可是曹重的死雖然有些惋惜,但顧柏的死更讓朱怡成震撼,他怎麼都想不明白為什麼明明作為一個漢人居然如此孝忠大清王朝?難道僅僅半個世紀的時間就讓神州大地的漢人,尤其是讀書人忘記了滿清給漢族帶來的苦難了麼?
&esp;&esp;怪不得先生曾經說過,當跪的多了,奴才做的久了,這膝蓋就直不了了。顧柏的結局是一個悲劇,同時也給朱怡成帶來了極大的反思,反清復明,這不僅僅只是一句口號,其實是貫穿著整個清王朝的那些不願意跪著做奴才的漢人從骨子裡發出的吶喊。
&esp;&esp;如果無法打破天下人,尤其是那些已經把清王朝視為正統的讀書人心中的幻想,讓他們知道真正是誰才是這神州大地的主人的話,反清復明也僅僅只是一句口號罷了。
&esp;&esp;但要做到這點,朱怡成也清楚任重而道遠,僅僅只佔了兩府的義軍在整個大清朝面前依舊是疥癬之疾而已,除非當他能直接動搖清王朝的統治時,那麼這天下人對他的看法或許會徹底改變。
&esp;&esp;因為顧柏的自盡使朱怡成沖淡了佔領台州的喜悅,幾日後,當台州全城穩定下來後,把馬功成任命為台州留守,帶三千餘兵力駐紮,同時由寧波水師在臺州城外建立海港基地,以協助馬功成防衛台州。之後,朱怡成就帶著大軍轉回寧波去了。
&esp;&esp;當大軍回到寧波,拿下臺州的喜訊早就傳到,整個寧波為此歡騰不已。廖煥之、董大山等人帶著百官出城十里相迎,就連寧波的一些頭面人物也都出現在其中,看到如此場面,倒使朱怡成心中振奮了許多,畢竟寧波他經營了不少時間,可以算是他的大本營,如今台州拿下,義軍不僅多了一快地盤,其實力也必然會隨之增長。
&esp;&esp;在這種情況下,不要說一些本就投靠朱怡成的人了,就連那些一直存在曖昧,不敢直接站隊的鄉紳,他們似乎在朱怡成身上看到了其他東西,似乎覺得這寧波弄不好的確有爭天下的本錢,說不定這反清復明真的會成。在這種情況下,所展現的態度也和往日有所不同。
&esp;&esp;回到寧波當日,朱怡成設宴慶賀,無論是留守台州的馬功成還是其他已隨他迴轉寧波的將士,各有論功行賞。熱熱鬧鬧了一夜,等。”
&esp;&esp;“王副使說的恐怕是臺灣吧?”董大山腦子轉的快,恍然大悟道。
&esp;&esp;“董將軍高見!”王樊翹起大拇指讚道:“臺灣孤懸海外,被清廷拿下只不過區區十數年,這些年來清廷為防止臺灣反清勢力死灰復燃一直壓制嚴厲,不僅強行攤派,對百姓加稅加糧,而且還對臺灣民眾舉動防範之極,而臺灣一地百姓也有不少心念前朝的,在如今情況下與其打其他地方不如佔了臺灣,一旦臺灣拿下,整個福建就在我軍監控之下,同時更能確保南洋航線的暢通無阻啊!”
&esp;&esp;王樊的話頓時讓大家沉思起來,作為海商,王樊可以說是在場眾人中對臺灣最有發言權的,另外他所說的也是事實,無論是廖煥之還是蔣瑾,他們都曾是清廷的官員,當然清楚清廷是如何防範臺灣的。
&esp;&esp;後世經常有人說康熙是仁君,說清朝是唯一一個永不加賦的朝代,甚至有位知名作者還把這句話寫到了小說裡去為大清王朝吹噓。可實際上,清朝的確沒有加賦,但別忘記對於清朝來講還有稅和糧,說白了就是個換湯不換藥的把戲。
&esp;&esp;綜觀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僅僅以稅收而言,整個清王朝的稅糧是最重的,如果不是因為生產力的提高再加上小冰河時期的過去,另外還有高產糧食的逐步推廣使得老百姓還能吃得上飯活得下去的話,以清王朝對老百姓的剝削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