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君臨夏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了!

後世可能不知道,這個年代有個詞兒叫“開門辦學”。

就是鼓勵學生走出校門,進行學工、學農、學軍勞動。

甚至一些大學還有校辦工廠和農場等“三學”基地,每學期一次,每次二到四周,學校停課讓學生參加校外活動。

當然了,凡事都有兩面性。

在一些老師和學生當中,覺得這是擾亂了正常的課程體系和教學秩序。

但是對於一些不怎麼想上課的“童鞋們”,這就是一件大好事兒了。

“三學”期間可以不在教室裡上課,不受課堂紀律的約束。

更是不用寫作業,也沒有考試,還可以暫別校園“闖蕩”社會。

因此,每到安排“三學”活動的時候,“童鞋們”無不歡呼雀躍、興高采烈。

所以嘛……

年輕人不咋愛學習,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

這個年代的“三學”活動,內容非常複雜……

很多學校算是各顯神通,分別聯絡說得上話的各種社會單位。

有的學生被分到電機廠,學習操作衝床,衝壓電機配件和繞線。

有的學生被分到機床廠,學習車、鉗、銑、刨、磨。

還有的學生學農支農,打著揹包下生產隊插秧種田,跟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去園藝場的學生,學習果樹嫁接、培育樹苗,有時還能混到水果吃,算是運氣很好。

還有去學開手扶拖拉機的,也很受學生歡迎。

不咋受“童鞋們”待見的,就是在學校農場開畦整地,種菜施肥。

還有被安排在學校飼養場裡,餵養生豬的同學,談起自己的“三學”經歷,一言難盡。

其實這也未必是壞事兒。

很多參加過“三學”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被社會毒打之後。

他們覺得,提前參與更多的社會活動,學習更多的知識和勞動技能。

對日後培養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有著積極的影響。

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講,就是被社會毒打的時候,承受能力更強。

開展“三學”活動,應該算是一種預兆吧。

由於城市人口太多,工作和住房壓力大。

嗯,還有一種說法,是世界的兩個頭號大國,都跟我們不對付,為了避免大量人口被人家一鍋端了。

在1968年12月,國家下達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

“上山下鄉”運動大規模展開了!

當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屆學生,後來被稱為“老三屆”),這些學生全部前往農村。

對了,不應該再叫學生了,應該稱呼他們“知青”,就是知識青年的意思。

“知青們”被歡送踏上遠去列車的時候,絕大部分都是是一身軍綠色服裝。

還有人胸前挎著一朵鮮豔的大紅花,垂下的布條上印著“光榮”兩個字。

很多知青們不僅自備軍裝,還要帶上軍帽,挎著軍挎包。

有條件的,還要在“軍挎”上鄭重地繡上鮮紅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

這時候就不是拼爹了,而是要比拼家裡的母親或是姐妹們手巧不巧了。

嗯,人類社會的內卷就是這麼殘酷,無處不在啊……

後世官方資料統計,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總人數,達到1600多萬人!

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輸送到了農村,這是人類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

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沒有一家不跟知青下鄉聯絡在一起。

這種對社會有巨大影響的事件,程文遠上輩子就印象深刻。

而且他可不敢等到1968年12月,到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因為別看上山下鄉的目的地有很多,包括了祖國的四面八方,全國各地。

但是政府指定“知識青年”勞動居住的地方,通常是邊遠地區或經濟落後、條件較差的公社和鄉村。

而且這一做法,很快就成了既定政策,全國都要照例實行。

所以程文遠提前了兩年,在他應該大學畢業的1966年。

因為學校停課,既拿不到大學畢業證,不能分配工作。

他就出人意料地“替學校分憂”,主動提出來。

其他小說推薦閱讀 More+
老子是omega!(abo)【CP完結+番外】

老子是omega!(abo)【CP完結+番外】

望畏
廚師o受張忌遠x偽保安a攻湯衡 前半段是第一人稱,後面改用第三人稱。我,張忌遠,一米七八小高個,濃眉大眼帥小夥,雄霸金勺烹飪學院,打架鬥毆沒輸過,整個學院沒有不認識我的,沒有見到我不打招呼的,雖然有時的招呼是以暴力的形式出現,但是我都應付自如。
其他 連載 1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