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這個場面見過了 (第1/1頁)
隨機吃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愧是已經上過課但沒認真聽講的人。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遼聖宗耶律隆緒和他的母親蕭太后率20萬大軍,從幽州出發,浩浩蕩蕩,向南推進。遼軍由威虜軍攻定州被宋兵阻擊便把兵鋒轉向東南。當遼軍南下。“急書一夕五至”的時候,北宋統治集團的上層人物大多驚惶恐懼。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樞密副使陳堯叟是四川人,提議遷都成都。他們主張用躲避遼國的辦法,應付遼國的入侵。
宋真宗本來就無心抗敵,更表現得惶恐不安。只有寇準與畢士安堅決主張抵抗,當宋真宗問他們的意見時王欽若、陳堯叟二人正好在場。寇準心裡明白,遷都之議就是他們提出的,但他卻假裝不知,對宋真宗說:“誰是替陛下籌劃這個計策的人?他的罪可以殺頭。現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武將和文臣都很團結,如果您親自領兵出征,敵人自然而然就會逃跑。不這樣,那就出奇兵打亂敵人的計劃,堅守陣地消磨敵人計程車氣,使敵人睏乏疲憊。從疲勞和安逸的敵我形勢來看,我們有必勝的把握。為什麼要拋棄太廟太社,到楚、蜀這樣邊遠的地方去呢?問題在於人心崩潰了,敵人乘勢而入,天下還能夠保住嗎?”寇準的意見終於阻止了妥協派逃跑避敵的主張。為了消除王欽若對宋真宗的影響,寇準把他從宋真宗身邊調到天雄軍前線去防遼兵。
傾奇彷彿發現了華點:“無心抗敵?一個統治者無心抗敵?”
:“這有什麼奇怪的嗎?”
:“不應該想辦法打敗敵人嗎?”
:“可能他不想打仗吧。”
:“為什麼?”
:“因為打仗會耗費很多的人力物力。”
傾奇不解:“這不是很正常的嗎?”
:“那我舉個例子。你,手上沒什麼錢,但有一群武力值很高的手下。但是,供養他們需要很多錢,而他們也不一定能從戰場上全身而退。還是那筆錢,送出去也能解決問題,雖然是短暫的,但不會讓很多人失去性命,你選哪個?”
傾奇被問住了,單純的因為她沒見過選項二。
:“不同的人看待戰爭的角度不同,做出的決策也不同,沒辦法很準確的評價一個決定的對錯。除非……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帝王的決定都是錯的。不說了往下看就知道了。”
寇準一方面同妥協派鬥爭,一方面積極備戰。他派人到河北把農民中的優秀青年組織起來,加以訓練,發展民兵隊伍並規定河北民兵殺敵,所在官軍應給以聲援;民兵中有殺敵立功者,同樣給予獎賞。寇準還派人攜帶錢物慰勞河北駐軍,並出銀30萬兩交給河北轉運使,用來收購軍糧,充實軍資。
十月,遼兵攻下祁州,向東南推進,經貝州,直撲澶州城下。這樣一來,不僅河北大片領土陷入敵手而且僅隔一河的都城汴京也暴露在遼國騎兵的威脅之下。事實擺在面前,只有堅決抗敵才是唯一的出路。怯弱的宋真宗在寇準的督促下終於決定親征。但統治集團內部仍然有不少人對抗敵沒有信心甚至當時的宰相畢士安也以自己抱病在身以及太白星白天出現對大臣不祥為藉口,不願隨駕北征,並對寇準促使宋真宗親征這件事說三道四。
寇準始終反對議和,主張乘勢出兵、收復失地。主戰派將領寧邊軍都部署楊之,以奪取幽燕數州。但由於真宗傾心於議和,致使妥協派氣焰囂張。他們攻擊寇準擁兵自重,甚至說他圖謀不軌。寇準在這幫人的毀謗下,被迫放棄了主戰的主張。於是,在妥協派的策劃下,於同年十二月,宋遼雙方訂立了和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這,這都是些什麼人啊!?”聽傾奇的語氣似乎有些生氣。
崔魚安撫道:“誒呀,也不是誰都像你一樣又有謀略又有戰鬥力的。”
:“現在誇我好像有點奇奇怪怪的。”
:“沒有,只是想讓你知道一下人性的複雜而已。”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