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乾元派三路大軍是同時進發,最先展開進攻的是郭小靈率領的東路軍,因鎮南城離現在的啟國邊境距離較近。
一路上可謂是勢如破竹,小的城池如亭城原本就是地方勢力主導,大軍如有經過是直接投降,並無抵抗,東路軍只是在一些位置重要的亭城留駐了人員,其他的只是單純的易幟而已。
至於再大一些的縣城,若是位置重要的或縣中資源豐富的,啟國朝廷會直接任命縣府機構主要人員,並配置一定數量的軍隊,至於一般的縣,則只在縣城設定監督機構,負責監察與稅務。
縣城的朝廷人員也已撤離,不過在這過程中還是與當地勢力發生了衝突,在啟國朝廷忙於備戰而支援有限的情況下,損失還是很大的,當地多年積壓的怒火在此時全部爆發出來,當然背後自然也有乾元派的推動,支援了他們一些戰鬥及軍用物資。
至於府城,情況又有些不同,尤其是在東部,啟國對於西部和中部的控制是很嚴密的,由於中部就是沃河兩岸沿岸,面積相對於西部和東部而言比較狹小,所以大體上也可分為沃河以東地區和沃河以西地區。
啟國的地方勢力分佈於沃河以東地區,主要是東部,中部沃河以東區域也有一些地方勢力,不過實力都較為弱小,影響不大。
啟國在東部只完全控制了兩個府城,即懷仁府城和鎮南城,而鎮南城已割讓給乾元派都二百一十五年了,失去鎮南城不但讓啟國的戰略地位變糟,而且還減弱了對東部的控制,也讓乾元派和東部的地方勢力有了直接又方便的接觸。
同時被割讓的鎮南城及周邊區域,那也是有一個半府還多點兒的地域,且由於是戰略地位重要之地,還是朝廷直接控制的,啟國可是投入了許多資源下了大力氣去建設的,一旦沒了,那也是傷筋動骨了。
啟國朝廷在海盜之亂時損失很大,雖然其實力還是要強於東部的地方勢力,但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去調整、休整,而沒過多久又趕上了赤陽花之事,後面還被白蓮警告,更是讓啟國朝廷焦頭爛額,自然也顧不上東部之事。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裡,東部地方勢力的實力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自主性和獨立性也有了提高,與乾元派的往來聯絡也不斷增加。
等到後面啟國朝廷緩過勁兒來,要再按之前的統治方式去對待東部,東部的地方勢力自然是不願意,之前沒過上“好日子”也就罷了,等到好不容易享受了,那誰也不想再回到從前。
這就導致了東部的地方勢力抵抗的非常頑強與激烈,雖然在整體實力上還是比不上啟國朝廷,但也比海盜之亂之前時候的情況要好多了,勝負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分出的,何況還有乾元派的支援。
原本乾元派是打算把現階段的重點放在與華實界的貿易上,畢竟利潤非常豐厚,如此一來無論是提升門派實力還是支援在浹河界的發展抑或是支援啟國東部地方勢力之類,都可以很好的完成。並且日後若是有何良機,到時也可快速出擊與參與。
但由於孫迪的推斷與楊萱的驗證,他們在華實界的發展是有較大風險的,為了以防萬一,乾元派採取了保守策略,只是作為王嬌蕊系東源閣的輔助合作者並只在華實界的尖角港附近發展與貿易。
如此一來乾元派就需要新的發展與出路,而以目前沃河界的形勢,擴張無疑是最好的,正好又有啟國這檔子事,也是名正言順。
啟國東部原本有十五個府,鎮南城區域割讓給乾元派後就剩十三個半府,啟國朝廷還是把那半個府作為一個小府,組成十四個府。
懷仁府城是被啟國朝廷完全控制,其他有七個府城朝廷是掌控了城守府,算是與地方勢力共治,在確定了重點防禦的策略後,這七個府城是作為環衛輔助,以分散乾元派的進攻抑或支援懷仁府城。
而被朝廷控制的各縣力量的撤退也是為了配合那七個府城的城守府控制整個府城,雖然在撤退過程中遭受了地方勢力的攻擊,但主要是的力量還是基本上撤走了,再配合上朝廷的援軍,七個府城最後都被朝廷控制。
剩下的六個府城是被地方勢力掌控,朝廷只是蓋印承認而已,但這也不是沒用,裡面也是有操作空間的,畢竟地方勢力之間以及地方勢力內部也是有矛盾的,而朝廷的承認又是必須的。
不過自從啟國朝廷丟失鎮南城區域後,這一招就沒什麼用了,因為東部地方勢力背後有了乾元派,等到乾元派正式進攻啟國,他們也成了助力,雖然在縣城、府城的戰鬥中有不小的損失,但並未影響根本。
東路軍並未著急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