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聖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苦不過農民!
整個雲氏丹朱堂,從明末清初到現在數百年時間裡,包括雲琅家在內,真真是祖上十八輩貧農,所以他對農民的苦有著充分的瞭解。
從古至今,在華夏這片大地上,農業和農民就是一個國家真正的基石。
封建時代且不必去說,底層農民連活著都很艱難。
自新華夏成立之後,農民們才掀開了頭上的三座大山,和工人一起翻身,當家做了主人。
咱們國家的基礎,就是工農聯盟。
但老實說,工人階級比農民階級幸福十倍都不止!
改革開放之前,工人就像是貴族一樣,真正享受了從搖籃到墳墓的全方位福利。
吃商品糧,擁有著教育、醫療等全方位的優秀福利。
至於農民,風吹日曬,遠比工人辛勞艱苦不說。一年辛苦下來,未必能夠讓全家老少吃飽肚子。
種糧食的吃不飽,養蠶種棉花的穿不暖,這就是農民!
至於教育和醫療?
很抱歉,在九十年代以前,農村甚至都沒有普及小學教育。
上過初中的不到十分之一,高中和中專百不存一。
至於大學生,以雲琅所在的雲河村為例。第一個大學生是97年出現的,這是在他們村有兩百多戶人口的情況下。
醫療就更是一言難盡,全生產隊數千人,只有一個赤腳醫生。
給大型牲畜看病的時候要比人更多,因為它們比人精貴。
小病靠硬抗,大病靠等死!
改革開放,砸碎了工人階級的鐵飯碗,帶給農民的卻是生活的希望。
在此之前,工人身份基本上代代相傳,農民彷彿永遠都是農民,那是何等的絕望?
聽說過工人大爺們因為下崗等問題去圍堵政府,你見過農民幹過這樣的事兒嗎?
農民唯一的維權行動,只有農民工討薪一項而已!
說真的,華夏欠農民很多很多!
都說工人撐起了華夏的工業脊樑,但他們能夠有力氣站在那裡撐著,全靠農民用血來哺育,這就是“以農養工”。
可等到“以工哺農”的時候,工人已經全部來自於曾經農民的後代。
以前的工人,早就成為了城裡人。
他們的後代大部分成為了精英分子,脫離了最艱苦的崗位。
甚至以“拆二代”的身份,繼續吃得腦滿腸肥。
房地產的火箭式上漲,收割的從來都不是進化為城裡人的原工人階級,而是來自農村的“農n代”們。
絕大部分城裡人,不說在房地產上受益,至少大部分都沒有吃虧,買單的基本上是原來的農村人。
為了成為城裡人,他們流盡了血汗!
城鎮化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還是這群最卑微的人!
美麗的城市是他們建設起來的,但卻不是由他們居住。
想要為自己或孩子,獲得小小一間自己建立起來的房子,卻要傾盡所有,這是何其的不公?
有很多人看不起農民,看不起農民工,真不知道哪來的臉?
又是梁靜茹給的勇氣嗎?
所以說,面對美利堅的服軟和威脅,雲琅答應了。
華夏需要補課,雲琅也沒有打算在一開始,就全力幫助華夏完成工業崛起和致富,這需要時間的積累。
相反,利用這個機會,雲琅和美利堅要了農產品出口優惠政策。
美利堅和他的小弟,必須給予星河農業最優惠的稅收待遇。
雲琅要先幫助華夏的農民階級完成致富,科技工業,先消化不久前敲詐的東西就好了。
再說了,發展農業,雲琅的優勢要遠遠超過工業。
……
“袁老,真是辛苦您了!”雲琅滿臉尊敬的對一位黝黑的老人說道。
這是在一片田地裡,老人帶著草帽,就像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
實際上,他生於首都協和醫院,是地地道道的城裡人。
出生三十年代,即使在那種華夏悲歌,滿是炮火和血淚的時代,也完整的接受過直達大學的高等教育。
就是這樣一個人,撐起了華夏現代農業的脊樑,養活了十數億的華夏兒女。
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華夏農業之神!
現代華夏的偉人,他絕對有資格排進前十名!
相反的是雲琅,雖然此時刻意換上了水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