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博山琉璃 (第1/2頁)
眼魔的秋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實李國助知道孫廷銓,及顏山孫氏的事情,還是因為柞蠶業。
據現代學者研究,最早的柞蠶書,大抵就是源自明末孫廷銓所著《南征紀略》中的記載。
在《南征紀略》卷一部分,順治八年六月乙酉當天的日記中,
孫廷銓對諸城縣山中民眾進行柞蠶生產的情況進行了較為明確的記載。
他這篇日記體的小文,是現存最早描述柞蠶工藝全部流程的文獻。
該文第一次將野蠶作繭從作為祥瑞的代表,轉變為一種民生副業。
雖然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已經訓令地方官員,
不許再將此類野蠶作繭的現象以祥瑞上報。
但在歷史上,柞蠶養殖真正作為一項產業被記錄,就是始於孫廷銓的這篇小文。
後來清中期的《西吳蠶略》收錄了此篇小文,並將其單獨標註為《山東繭志》流傳。
此外,還有於雲傲等人進行過整理和點校,並以《山蠶說》的名稱視其為單行本。
山東是我國柞蠶生產的發源地,其歷史至少可追溯到西漢時期。
但其作為一項農業經營,直至清代才有顯著發展。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雖有豐富的柞槲資源,
但因民間並無飼養柞蠶的習俗,也不具備放養的技術,因而限制了柞蠶的傳播發展。
清代開始,由於一批在各地任職的魯籍地方官的自發推廣、引進與傳播,
柞蠶放養不但在山東有了顯著發展,還由山東逐漸推廣到了全國。
這種魯籍地方官的自發推廣、引進和傳播,擴大了人們對柞蠶經濟價值的認識,很快引起了部分封疆大吏的重視。
以至於蓋章隆於乾隆九年下旨,令山東官府編纂《山東養山蠶成法》分發各省,諭令各省督撫“聽其依法餵養,以收蠶利”。
自此,山東柞蠶放養技術遂在全國傳播開來,技術也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
雖然山東柞蠶的歷史悠久,但在清代以前,與之相關的人物都沒有姓名事蹟流傳到現代。
孫廷銓算是最早的一個,也是唯一能追溯到明末的人物。
但他只是最早記錄了柞蠶養殖的工藝流程。
至於他自己有沒有養殖柞蠶的實踐經驗,就無從得知了。
不過從《山蠶說》對柞蠶養殖過程描寫之詳細,並被作為柞蠶書單獨發行來看,
孫廷銓在寫這篇小文之前,就算沒有詳細研究過柞蠶養殖技術,至少也是請教過很多有經驗的蠶農的。
孫廷銓生於1613年,今年虛歲不過4歲而已,指望他傳授柞蠶養殖技術,就是扯淡。
至於孫元昌會不會養殖柞蠶,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只能當面問他了。
不過與柞蠶相比,在得知孫元昌的真實身份後,
李國助反而打起了顏山孫氏的琉璃製造技術的主意。
博山琉璃那可是歷史悠久,且享譽海內外的藝術珍品。
其在海外的價值,可謂是毫不亞於瓷器。
不過中國古代的琉璃主要還是當做工藝品製作和銷售,並且透明度不高。
工藝品琉璃,李國助自然想要,畢竟是外貿暢銷品。
但他更想要的,是對科技發展至關重要的水晶玻璃生產技術。
由於透明度高,水晶玻璃對光學、化學、建築的發展都能起到推動作用。
而且水晶玻璃工藝品的外貿價值也是很高的。
水晶玻璃工藝最早是起源於義大利。
但在17世紀初,德國、法國、荷蘭、英國等歐洲國家也都相繼引進了水晶玻璃技術。
李國助前世沒研究過玻璃工藝,所以今生不太可能靠自己研究出水晶玻璃。
他原本是打算走英國商館這條路子,從英國引進水晶玻璃技術。
但是看英國東印度公司總部對平戶英國商館的態度,
考克斯估計還得等南海邊地公司能穩定批次出產柞絲綢以後才會考慮。
既然顏山孫氏有精湛的琉璃製造技術,
我何不引導孫元昌試著探索一下水晶玻璃的製造技術呢?
就算他琢磨不出來,也可以用博山琉璃的技術跟歐洲人換水晶玻璃的技術。
想到這裡,李國助忙拱手賠笑道:
“原來是顏山孫氏呀,久仰,久仰!”
“博山琉璃工藝精美,享譽世界,暢銷海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