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三打啊少平的卡片我 (第1/2頁)
加鹽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中國民間傳統習俗中,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廿三日或者廿四日會舉行一場重要且充滿神秘色彩的祭灶儀式。當夜幕降臨之後,人們便開始忙碌起來,他們要將廚房中的灶臺仔細地刷洗得乾乾淨淨,彷彿要為即將到來的神靈創造一個整潔舒適的環境。接下來,就要把那已經陪伴了一年之久的舊灶君畫像小心翼翼地取下來,並在熊熊燃燒的火焰中將其化為灰燼。而等到除夕那天清晨時分,又會滿懷敬意與期待地將嶄新的灶君神像貼上去。這樣一來一往之間,不僅傳遞著歲月更迭的資訊,更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和嚮往。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家家戶戶都會精心準備豐盛的供品來祭祀灶神。這些供品通常包括香氣撲鼻的酒肉佳餚、甜蜜可口的糖果、汁水豐盈的甘蔗以及各種精美的米果等等。此外,人們還會點燃香燭,讓嫋嫋青煙帶著自己的虔誠升入雲霄;同時,噼裡啪啦的紙炮聲也響徹天際,似乎在向天地宣告著這場盛大儀式的開啟。
祭灶這一民俗活動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先秦時期。然而,令人感到有趣的是,最初祭灶的日子並非固定在如今所說的小年這天。根據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對於《禮記·記法》的註釋所言:“(灶神)居住於人間,負責監察人們犯下的微小過錯,並作出譴責和告誡。”據說,從臘月二十三日起,一直持續到除夕之夜這段時間,都是灶神返回天宮述職的日子。正因如此,在除夕當日,人們還要再次恭恭敬敬地邀請灶神下凡歸位。每當此時,老百姓們總會首先鄭重其事地張貼好灶王爺的神像,然後才滿心歡喜地著手籌備一年一度最為重要的除夕夜團圓飯。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祭灶的相關記載最早可以見於中國晉代著名人物周處所撰寫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書中明確提到:“臘月二十四日夜晚,人們會舉行祭祀灶神的活動,因為大家認為灶神將會在第二天登上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過去一年間所發生的事情,所以提前一天進行祭祀。”這部作品無疑為我們瞭解古代祭灶風俗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在中國民間,流傳著一句古老的諺語:“臘月二十五,磨豆腐。”每到這個時候,許多家庭都會忙碌起來,準備製作美味可口的豆腐。而在一些地方,除了製作豆腐外,人們還保留著在除夕之前食用豆腐渣的獨特風俗。
關於這種風俗,在個別地區甚至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呢!據說,每年灶王爺上天向玉帝稟報完人間的情況之後,玉帝便會親自下凡來查訪一番。他要看看每家每戶是不是真像灶王爺所說的那樣。為了避免被玉帝發現自家生活富裕從而遭受懲罰,家家戶戶就想出了一個妙招——吃豆腐渣。因為豆腐渣看起來粗糙簡陋,能夠顯示出家裡的清苦狀況,以此瞞過玉帝的眼睛。
而在這一天,也就是農曆十二月廿五日,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叫做“接玉皇”。傳說灶神上天之後,天帝玉皇大帝會親自降臨人間,仔細地查察世間眾人的善惡之行,並據此決定來年每個人的禍福運勢。因此,家家戶戶都會舉行祭祀儀式,虔誠地祈求上蒼保佑,希望能得到玉帝的庇佑和賜福,讓新的一年充滿幸福與吉祥。
在“接玉皇”這天,人們無論是日常起居還是言行舉止都格外小心謹慎。大家努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說話輕聲細語、行為彬彬有禮,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了玉帝,影響到來年的福氣。所有人都懷著敬畏之心,期待著透過自己的良好表現贏得玉皇大帝的歡心,從而為未來的日子帶來滿滿的好運和福祉。
關於臘月二十六,民間還流傳著“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說法: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故此稱為“年肉”。 [10]
在部分地方鄉村,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煙、酒、魚、肉、鞭炮和走親戚用的禮品一樣也不能少,年味已漸濃了起來。過去,一些地方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比較窮苦,好不容易盼到快過年了,家裡的勞力們紛紛開始殺豬,沒有養豬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塊肉回家,因此,臘月二十六燉豬肉也被稱為“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10]
臘月廿七,按照傳統民俗來說,這可是個非常特別的日子呢!在接下來的兩天裡,人們會集中精力去完成一系列重要的事情——洗澡和洗衣服。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大家都相信透過這種方式,可以將過去一整年積累下來的晦氣通通洗掉,以全新的姿態來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
老話說得好:“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