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梵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微子的相關理論極為感興趣,據我所知,人類從預言它的存在到發現它,用了20多年的時間。1930年,人類科學家泡利為解釋核衰變中能量似乎不守恆的現象,預言了這樣一種“永遠找不到”的粒子。泡利為了解釋β衰變中能量似乎不守恆,提出了一個假說,認為在β衰變過程中,除了電子之外,同時還有一種靜止質量為零、電中性、與光子有所不同的新粒子放射出去,帶走了另一部分能量,因此出現了能量虧損。這種粒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極弱,以至儀器很難探測得到。未知粒子、電子和反衝核的能量總和是一個確定值,能量守恆仍然成立,只是這種未知粒子與電子之間能量分配比例可以變化而已。26年後,費盡千辛萬苦,科學家還是在核反應堆旁找到了中微子存在的證據。而根據科學家貝特等人的理論,可以根據太陽釋放的能量,精確地計算出太陽釋放出多少中微子,以及它們的能量分佈。計算得到的數字讓人驚訝:儘管地球離太陽這麼遠,每一秒鐘依然有3億億個太陽中微子穿過每個人的身體,而我們的身體對此毫無反應,也不會受到任何的損傷。
沒錯,修羅綾繼續解釋道,中微子只參與非常微弱的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具有最強的穿透力,能穿越地球直徑那麼厚的物質。在100億個中微子中只有一個會與物質發生反應,因此中微子的檢測非常困難。正因為如此,在所有的基本粒子,人們對中微子瞭解最晚,也最少。實際上,大多數粒子物理和核物理過程都伴隨著中微子的產生,例如核反應堆發電(核裂變)、太陽發光(核聚變)、天然放射性(β衰變)、超新星爆發、宇宙射線等等。在宇宙中中微子的數量極其龐大,真空中充斥著大量的中微子,大部分為宇宙大爆炸的殘留,大約為每立方厘米100個。
你們的太陽體內有弱相互作用參與的核反應每秒會產生10箇中微子,暢通無阻的從太陽流向太空。每秒鐘會有3億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每個人的身體,甚至在夜晚,太陽位於地球另一邊時也一樣。中微子是一種神秘的基本粒子,不帶電,質量極小,幾乎不與其他物質作用,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它能自由地穿過人體、牆壁、山脈乃至整個行星,難以捕捉和探測,在你們這一次元,是極其難以捕捉和識別的存在。
穆宏博真沒想到,這中微子,竟然是靈體賴以存在的重要維持要素,對於人類來說,中微子存在著太多未知之迷,以前人們以為中微子是沒有質量的,永遠以光速飛行。1998年位於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發現它們可以從一種型別轉變成另一種型別,稱為中微子振盪,間接證明了它們具有微小的質量。不過這個質量非常非常小,1998年之前還沒有測出來,它們的飛行速度非常接近光速,1998年之前也沒有測出與光速的差別。其次,中微子與它的反粒子是否為同一種粒子也不得而知;再者,中微子振盪還有兩個引數未測到,而這兩個引數很可能與宇宙中反物質缺失之謎有關;第四,它有沒有磁矩;由於它很難探測,是人類瞭解最少的基本粒子。正因為如此,在其它粒子都有大量證據證明嚴格遵守相對論時,也有不少人懷疑中微子會不會是個特例。然而,更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其竟然是構成龐大世界樹的無處不在的重要要素。
修羅綾接道道,中微子,或者可以稱其為靈子,存在於宇宙的每一個角落!
按照人類已知的計算尺度,中微子家族中最輕成員的質量:不超過0.086電子伏特,約為單個電子質量的600萬分之一。甚至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為最輕的中微子質量提供一個檢測到的固定數值,實際還要比這一限定還要小很多。
怪不得可以跨次元存在。穆宏博感嘆到,要知道,電子的質量可以說是極其微小的,大約是9.x10^-31千克,即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kg,而在這一質量數值下,還要再縮小至600萬分之一,即還要遠遠小於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已經是抵達了其他次元的存在了,而在本級次元中,這靈子卻是無法得以充分運用的。
是的,所以人類所在的本級次元,還處於世界樹中的極低層次的次元。修羅綾道。
那中微子的質量到底是多少呢?穆宏博突然對這個人類無法探測到的數值起了興趣。
怎知這一問竟也把修羅綾問倒了,因為在這六界之內,也遠未有靈體能測出中微子的質量數值,所以她並不知曉答案,但她仍故作深沉對穆宏博說道,答案嘛也並不長:本來不該有,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