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辯經 (第1/2頁)
楚山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都沒錯,又都沒有錯?
朱標和劉基都是一怔。
就連朱元璋也露出了饒有興致的表情,他們顯然都沒有想到朱辰會給出這樣的回答。
可為什麼呢?
如果朱辰不能自圓其說,那不過是故作玄虛罷了。
三人都想聽一聽朱辰是怎麼說的。
只聽朱辰道:“風動,是其中一個僧人說的,風是真實的在吹,真實的在動,他感受到了,並說出來了,他錯了嗎?他當然沒錯。”
朱標和劉基沉默了。
這是很淺顯的道理,俗話道,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你看到了,感受到了,說出來確實沒有錯。
他們只是先入為主,因為慧能法師說得更有禪機,從而忽略了最淺顯的道理。
朱辰繼續道:“幡動也是一樣的道理,另外一個僧人他看到了幡動,感受到了幡動,他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他也沒有錯。”
“既然兩個僧人都沒有錯,那是不是慧能法師錯了呢?”
朱標和劉基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朱辰自問自答道:“慧能法師說仁者心動,《金剛經》有言,‘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學佛的人,真正能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面境界相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他那個心就叫清淨心。”
“從佛理的角度來說,慧能法師從日常的事物中引出禪機,使聽者領悟佛旨要義,他當然也沒有錯。”
朱標和劉基點頭。
到了這時,朱標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剛剛有些小看了眼前的這位同齡人。
朱辰說的,確實讓他們信服。
只是……
這個又都錯了該如何說?
朱辰道:“但是從哲理的角度上說,他們又都錯了了,因為無論是風動,幡動,還是心動,這些形態都是真實存在的,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是我們人不認為它們不動它們就不動的,風吹幡動,一僧見到了風動,一僧見到了幡動,而慧能看到了人的心動,這都是我們人的意識對事物的不同反應,事實上,無論我們人是否見到它們,感受到它們,它們仍舊在那裡運動,而且是按照自己一定的規律在運動。”
“所以,風在動,幡在動,心亦在動,只說其中一種,都是不對的,而兩僧和慧能之所以感受到不同,是因為他們的意識不同,導致了對外物的反應不同。”
朱標和劉基再次默默點頭。
他們能夠理解朱辰的意思,正所謂入井觀天,不過圓蓋,登峰眺目,極於煙際,每個人的見識不同,眼界不同,自然對世間萬物的感受不同。
短短的接觸下來,他們二人便已經感受到了朱辰的不同。
就感覺和他們以往接觸過的人都不同。
朱標側目的同時,心中更是恍然。
此人不僅學識不凡,看待問題的角度與眾不同,而且還巧舌能辯,難怪父皇會如此信任他了。
朱辰繼續道:“從慧能這個哲理小故事延伸了說,不僅僅是風幡心在動,事實上,世間的萬事萬物,它們無時無刻不處於運動和變化當中,而且這個運動和變化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其客觀規律的。”
“風吹幡動,這是規律,高山流水,這是規律,日出日落,這是規律,春華秋實,這也是規律,沒有運動和變化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沒有規律的事物運動和變化也是不存在的。”
朱辰的話,一下子讓朱標和劉基都陷入了沉思。
這段話,他們在《馬哲的基本原理》中看到過類似的,但是他們當時看的時候就相當的不理解。
先說第一點,沒有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這就讓他們很不解,而且並不認同。
朱標開口問道:“那請問朱先生,我們眼前的這個桌子,紋絲不動,它又何來運動和變化?又何來運動和變化的規律?”
朱辰微微搖了搖頭,道:“我們看到這個桌子不動,只是因為我們的眼睛感受不到它的運動與變化。”
“我們看到它紋絲不動,但事實上,這個桌子是不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一點點的變老變舊?現在我們感受不到,但幾年後,幾十年後,這個變化累積到了一定的量,我們是不是就能感受出來了?”
“而它變化的規律,是不是時間越長,老化得就越嚴重?”
朱標啞然。
一旁的劉基則是捻著鬍鬚,不自覺的微微頷首。
他之前也有和朱標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