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申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210章 河畔部落的困境
話雖如此,巫婆堇終究不如草原上的偉大先知那般慷慨,天空氏族的眾人沒能享受到包吃包住的待遇。
好在夏季的森林裡不缺食物,他們可以自食其力。
住的話,河畔部落的空巢數量有限,主人信不過客人,不願意把自家的住宅讓出來給客人住,客人也信不過主人,不願住得太過分散。
最終巫婆將客人們安排在河流下游,劃分出一片林區供他們使用。
和草原人不同,河畔人的營地沒有固定的邊界,甚至沒有固定的營地,人口的增長、資源的減少、環境的變化……都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
據黃鱔所說,他們的祖先曾經住在河流的下游,後來,他們的家園被一場洪水吞噬了,便遷徙到了這裡。
而現在,他們正面臨另一個考驗:人口的快速增長。
人口快速增長不是最近才有的事,一個族群的人口上限與他們所擁有的生產力息息相關,在很久很久以前,當某個聰明的河畔人發明了漁網這種工具時,河畔部落的人口上限便被打破了。
事情往往就是這麼簡單,一顆聰明的大腦,一種新工具的發明,便足以推動整個族群向前邁進一大步。
在漁網出現之前,河畔人的捕魚方式還處於原始階段,可以用“擊、突、搔、挾”來概括。
“擊”,指用木棒、石塊等工具將淺水區的魚擊傷或擊斃;“突”,是用尖銳樹杈製成的魚叉和石制長矛刺殺魚;至於“搔”和“挾”,則多用於捕捉棲息於泥沙之中的貝類和螺類。
如果將這些原始的捕魚方式的效率視作1,那麼漁網的效率說是100也毫不為過。
河畔部落至今仍然流傳著第一個撒網捕魚的祖先的故事,而如今,漁網幾經改良和推廣,早已成為每一個漁夫必備之物,游泳、划船、編織漁網……更是每一個河畔人的必修課。
黃鱔攥著手繩,擰轉腰腹,以極其嫻熟的技巧將一張用亞麻或苧麻編織的漁網丟擲,漁網張開呈圓形,用河卵石打製而成的網墜拽著漁網向下沉去。
劃分給他們的林區距離黃鱔的巢穴很近,這個年輕人很會來事,除了紅鳶等人,只有他是自願來幫忙的,幫客人們搭起臨時的營地。
儘管語言不通,他仍然憑藉著活靈活現的肢體語言和堪稱社交恐怖分子的個性,很快便和客人們打成一片。
數分鐘後,估摸著漁網已經沉入河底,黃鱔拽動手繩,拉起網兜,漁網的開口向內收攏,將罩在其中的魚兒一網打盡。
見黃鱔扔了一張滿是窟窿眼的編織物入河,過不多時便打撈起一兩條魚來,天空氏族的一眾旱鴨子無不目瞪口呆。
這未免也太過容易了!
黃鱔將落網的魚兒扔進魚簍裡,整個過程輕鬆寫意。
魚簍倒是和我們的差不多……梟心裡想著。
張、林二人更關注漁網本身。
漁網的編織工藝十分出色,網眼大小均勻,直徑基本都在六七公分左右,半斤以上的魚進了網很難逃掉,末端掛有形態各異的石制網墜。
林鬱蹲下來觀察這些石網墜。
石網墜在現代考古中不是多稀奇的玩意兒,光是沿海地區的沙丘遺址就挖出來一千多件,不過,紙上談兵和實地考察的感覺完全不同,即便是司空見慣的東西,落到原始先民的手裡,彷彿也散發著別樣的魔力。
和她認知中的一樣,這些石網墜多是透過可繫繩的缺口、凹槽或穿孔進行使用,數量最多的是束腰型石網墜,這種網墜製作簡單,用岸邊的河卵石,在一側或兩側的腰部敲出凹口,不需要多精美,能夠繫繩就行。
見天空巫女和巫醫對自己的漁具感興趣,黃鱔很高興,眉飛色舞地講述漁網的製作過程:“別看用漁網捕魚容易,製作起來可不容易!我一整個冷天都在打製這些石網墜,編織這張漁網耗費的時間還要更長……”
張天靜靜地聽著,不發一言。
漁網的編織方法他是知道的,剛穿越來的時候,他沒有選擇製作漁網而製作釣竿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玩意兒製作起來太耗時了,無法解決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當時還是冷天,苧麻、亞麻等適合製作漁網的優質麻纖維只在春夏兩季生長,樹皮纖維太粗太硬,並不適用。
河畔部落久居河邊,靠水吃飯,坐擁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充足的資源,發展出進階的漁獵技術是遲早的事。
在張天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