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南鑼鼓巷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呈南北走向。北起鼓樓東大街,南至平安大街,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屬鑲黃旗稱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東西兩面共有16條衚衕整齊排列,從南向北,西面8條衚衕,東邊也是8條衚衕,呈魚骨狀,俯瞰整個街區猶如蜈蚣,又稱蜈蚣街。
95號大院是一座充滿歲月痕跡的四合院。前院東跨院對於李家一家而言,不僅僅是安身立命之所,更是情感與記憶的港灣。
李明義,前院東跨院的主人。主人公李正陽的父親。他的故事要從北京市密雲縣西北部雲蒙山下的李家村說起。
雲蒙山,那裡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是李明義出生的地方。早年間的李明義懷揣著對廣闊世界無盡的嚮往與憧憬,告別了家裡的父母兄弟,孤身一人獨自踏上了前往北平求學的道路。
李明義在北平邂逅了一群思想前衛,銳意進取的師長與同學,接觸到了紅色的思想。
受進步思想薰陶的李明義毅然決定加入了紅黨的行列,以滿腔的熱血投身到了那場轟轟烈烈,改寫了中國命運的革命運動之中。
江月琴,一個溫婉如水,卻又堅韌不拔的女子。來自江蘇蘇北的一箇中醫世家。她精通醫術,懂得護理,更有一顆救死扶傷的心。在革命的驚濤駭浪中成為了一名英勇無畏的護士。
在與李明義並肩作戰的日子裡,他們共同經歷了生死考驗,見證了彼此之間的堅韌與執著。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愛情在戰火與硝煙中悄然的生根發芽,在戰友們的祝福下最終走到了一起。
隨著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李家也迎來了新的生活。李明義一家隨軍進入北平城。
在這個時期國家面臨著從戰爭狀態向和平建設轉變的重大任務,地方的工作也面臨著百廢待興的局面。為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許多軍人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毅然決然地脫下軍裝,轉入地方工作,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這些軍人在軍隊中接受了嚴格的訓練和考驗,具備堅定的信念、嚴明的紀律和優良的作風。轉入地方工作後將這些寶貴的品質帶到了新的工作崗位上,為地方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所以說軍人永遠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1953年,李明義被組織安排進入婁氏軋鋼廠公私合營指導小組工作。1954年擔任轉變為國營企業的紅星軋鋼廠運輸科科長一職,屬於後勤部門。憑藉著過人的能力和勤奮的工作態度,李明義很快的就在廠裡站穩了腳跟。
江月琴,因為在部隊裡面有著豐富的護理經驗和過硬的軍人品質,組織安排在北京第六人民醫院擔任了護士長,繼續發揮著自己的專業特長。
家中除了李明義和江月琴這對革命伴侶外,還有他們養育的三個孩子。
老大李正東今年18歲,現在紅星軋鋼廠保衛科任一隊隊長,同時也兼任街道的民兵隊長。從小跟隨李明義夫妻在部隊家屬院裡長大,軍事素質過硬。小夥子長的高大威猛,非常幹練。
老二就是正在上中專一年級的李正陽,今年16歲。
小妹李正紅,今年12歲。小學5年級,成績非常好。每次考試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家中最受寵愛的那個小機靈。
東城區紅星街道南鑼鼓巷95號大院,一個被後世稱為 “穿越者聖地”的地方。
據說曾是清朝哪個不知名的王公府邸,更是讓大院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然而對於李正陽而言,這個所謂的聖地,不過就是充滿調侃與溫情的大雜院,帶著幾分戲謔與無奈罷了。
此時的李正陽站在95號院門前,望著那略顯斑駁的大門,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味道。門楣上雖已難覓昔日的榮耀,但隱約可見的雕刻精細細膩,似乎在訴說著曾經的輝煌和往昔的故事。
“哪裡是什麼王公府邸,中院的正房才三間,哪有王公府邸這麼寒酸的?頂多就是個別院罷了。”
李正陽心裡想著,估計之前是4進或者5進的院子,經過戰火的破壞和動亂的拆建,最後就變成了現在這個三進大雜院的樣子。
李明義夫妻是軍人轉地方,按照級別和資歷本應享有筒子樓的居住條件。但此時處於北平剛解放的特殊時期,物資緊缺加之戰亂的餘波未平,許多房產尚待整理分配,便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李家住進了這座95號院。
三間廂房位於前院東邊,採光還不錯。兩邊有牆將中院和大門隔開,類似於之前的二進院子,後來拆掉了。前面圍起來就是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