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磚呢別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好!”
朱由檢又抬頭看了看那遼東地圖,轉而又問,“陝西那邊招的兵來了多少?”
“一萬二千三百人。”
“是個不錯的數字。”
不過按照訊息傳遞的速度,還有招收人手花費的時候,能收來這麼多人,足以見得陝西那邊仍舊艱難。
哪怕有了甘薯,但再好的種子,在乾涸的土地上,也是長不出來的。
有的時候,
人力的確難敵天意。
於是朱由檢叫來閣臣道,“傳旨給陝西,讓他們一定要好生促耕,今年考核,仍舊以修繕水利、開墾田畝為標準!”
“另外,一定要防備當地官員貪腐,假借朝廷名義而私自徵稅!”
朱由檢起身,負手走了兩步,又吩咐下去,“老天爺不讓百姓活下去,朝廷就要給百姓籌措好生路……”
“朕近來看奏疏,有人提議裁減驛站以節省開支,朕覺得不可不必。”
“養一些驛站馬伕要花什麼錢?”
“我不但要養現在的,還要再多養!”
“讓陝西那邊徵集好民夫,多去修繕道路……路修好了,日後要有天災,朝廷也好及時過去賑濟。”
朱由檢再三強調,“一條鞭法雖不適應西北之地,但其既免了徭役,也是為民之福。”
“陝西那邊修路,萬萬不可歸為徭役,而是僱傭人手,朝廷要給他們發錢下去!”
“此外,之前議論重行開中法一事,也要提上日程!”
“榆林定邊縣那裡不是產鹽嗎,正好讓楊肇基他們接手!”
“那些商人運多少糧食布匹過去,就能換多少鹽!”
“朕全都交給陝西三邊!”
鹽政之事,古來便為朝廷專營壟斷,實為中央第一大財政來源。
畢竟人不可能不吃鹽。
故大明朝開國以來,也對鹽政把控嚴格,但為了供應邊軍,又有“開中法”,鼓勵商人以助軍的方式,換取鹽引。
只是有利可圖後,這鹽引之道,自然也為各路權貴所侵佔,號為“佔窩”,且朝廷為了增加收入,又將地方以鹽換糧之權收歸中央,改為商人同朝廷以銀換鹽引。
由此地方軍需唯仰給朝廷,不可自購。
孝宗時,此法敗壞,便被廢除。
穆宗時,又曾商議再於邊地推行屯田開中,但因此制敗壞日久,已難收得實效。
朱由檢翻閱了當時之資料,反思為何開中法難以重啟之緣故——
一來,是積重難返。
開中法被廢除之後,鹽商紛紛遷入內地,而鹽引之發放,又多為權貴掌握,獲得鹽引便要花費不少,然後還要核算途中消耗,此消彼長之下,這開中法無利可圖,自然少有人響應。
二來,則是當時朝廷仍堅持把控地方,不願見邊軍有自行財貿交易之權,以防動亂。
三來,也有“祖制”問題。
太祖規定不能隨意開採礦場,本意為保養天下元氣,然而卻被後代君王實為私產,圈地壟斷。
陝西定邊的鹽池,自然是其中之一。
左搖右擺一陣,再行開中一事直接胎死腹中。
朱由檢這次再提議重啟開中法,也是和內閣吵了很多次的。
閣臣中老成持重者自然不願地方權力擴大,影響中央。
若中央不穩,天子權威便要喪失,不利於江山社稷。
以這種角度來看,這些老臣的確忠心。
但以朱由檢所見所聞,若堅持攬權,為了管控地方而將之逼上絕路,同樣是個社稷不穩的結果。
他堂堂天子,又豈能安心坐看百姓活活餓死?
於是他再次“乾剛獨斷”,堅持將交換權交給陝西三邊,讓其自己開採鹽礦,或者透過同蒙古貿易,得來馬匹,再同運糧而來的商人兌換。
為了吸引商人,朱由檢甚至直接按景泰年間的最低鹽價來定額,為一斤兩文錢的出手價。
劉鴻訓為此悶悶不樂許久,不由再次於心中感慨,天子的確年少,一時衝動之下,竟然又將祖宗辛苦收回來的地方之權還了回去。
但天子主意已定,勸是不能勸的。
於是劉鴻訓起身,主動說道,“再行開中之事,事關重大,老臣自請前往陝西巡視,以防不測。”
陝西今年要做這麼多事,而且還有諸多藩王就藩,若不去個老臣鎮守,只憑借武之望一人,的確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