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磚呢別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典,可見實有長處。”
“八股之體,嚴格講究,規範做答,於學子寫來,也是有易處的。”
“只是這科舉考來考去,只考經義文典,出題之人都出膩味了,何況學子?”
“朕想要更加知實務的人才,若是要聽人講聖人之書,學那大道理,朕難道自己不能去看?不能去聽?”
劉鴻訓聞言輕輕皺眉,知道天子這是在明示對科舉內容的不滿。
自祖宗定製以來,科舉內容無非是四書五經,翻來覆去的考了兩百多年,著實也老套了。
像他們這樣為官多年的老臣,也的確能感覺到讀書當官之間的差距——
聖人的書讀來可以,
拿來做卻著實艱難。
,!
可人若是不學聖人之言行,又如何追聖往之,扶天地之正氣,揚世間之道德?
何況定下科舉範圍的,乃是太祖高皇帝。
天子要想改,首當其衝的便是“祖制”,其次才是天下間皓首窮經數十年,已然無法回頭再研究其他學問計程車人。
劉鴻訓想要勸諫天子不必如此多思,卻不知如何開口。
約莫他內心深處,也是希望後繼之人,能是處處都懂,樣樣皆會的人才吧。
只死讀書,讀死書,養出來的多是東林黨那般的人物。
好在朱由檢並未強硬表態。
同安撫李標的話一樣,他對劉鴻訓說道,“崇禎元年,不會大動干戈,劉先生且放寬心。”
“明年的恩科,照例舉行,朕只管殿試出題。”
“只是科考終究不能將天下人才全然網羅入手,朕又不願見滄海遺珠,故而想在科考之外,再設制科,選取一些擅長算學、研發、匠造之人才。”
所為“制科”,是指在正常科舉考試之外,因皇帝需些特殊人才,故而臨時開設的特殊科考。
制科非常選,必待皇帝下詔才舉行,具體科目和舉罷時間均不固定,屢有變動,故而不成定製。
唐時制科甚盛,至宋代,貢舉大為發展,而制科則趨於衰微,乃至於到了大明朝,數百年間,從未開設過制科。
朱由檢初生此念頭時,還在琢磨,該如何說服臣子,讓他們接受自己這打破常規的一手。
誰知道翻閱典籍,才知道自己所擔憂的“科考不足之處”,已然為古人所察覺,並以制科補全。
大明朝雖從未有過制科,可也沒有相關約束,祖制再如何,也沒提到不準子孫開制科的。
加上前朝的確有過這般例子,有“託古”之名,故而朱由檢講來時,口氣慎重,目光篤定。
眾臣聽了,有些不以為然,有些暗中排斥,有些則是滿心贊同。
譬如徐光啟,
他對天子提出要重視算學不久,天子便拿出制科,要為算學揚名,如何不讓他激動?
徐光啟當即附和!
畢自嚴、袁可立等老臣都是經歷過地方實務的,也清楚算學之便利,只沉吟一二,便也認同點頭。
再過一會,李標等崇尚實事之人也拱手稱讚天子的愛才之心。
如此一來,同意的人數已然有了一半,哪怕有人擔心這大明朝的首例制科會引起波動,不願天子行此超常之舉,也無話可否了。
畢竟今日開參與會議的,都是朱由檢在意的臣子,給自己湊起來的班底。
他們既重視實際治國之效用,也願意逢迎天子之心意。
哪怕有異議,也不會像在朝堂上時胡亂開口,一言不合便彈劾對方。
只要天子的確有理,又有多人贊同,此事便透過了!
朱由檢由此也感受到“大事開小會”的好處。
不用與人浪費口舌做爭辯,聽一些亂七八糟的人提出亂七八糟的意見,著實鬆快!
如此,
崇禎元年要做的政務大體預備,只等實際操作之時,再行縫補增添。
至於“民生”部分,朱由檢則是請畢自嚴起身答話。
:()朕就是中興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