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磚呢別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畢竟若不得勘合便完全不準,那依王在晉和袁崇煥之言,便是在把蒙古往韃虜那邊推。
李若璉接手了親探關外的任務後,苦學蒙古語,曾假冒過蒙古人去深入詢問過一些事。
據其所言,蒙古諸部眼下雖然有不少同韃虜定立盟約,但大多與束部類似,都是牆頭草罷了。
韃虜還沒有強大到,直接用盟約就能壓服蒙古諸部的地步。
就連跟韃虜聯姻,迎娶了努爾哈赤孫女肫哲公主為妻的科爾沁部,其首領奧巴,也不是全然對著韃虜俯首帖耳。
像天啟四年,努爾哈赤曾約定與科爾沁等部落會盟,旨在聯盟後一併對付明朝和察哈爾,時間定於翌年三月初八。
結果奧巴並未在約定的時間和地點參加結盟儀式,只是派遣了四個使者與努爾哈赤展開了會面。
出於拉攏科爾沁部的目的,努爾哈赤表面上不僅沒有表現出不滿情緒,還賞賜了科爾沁使者不少錢財。
直到一年後,也就是在天啟六年,因為察哈爾的進攻,奧巴才被迫低頭,向韃虜求援並且會盟。
而距離科爾沁同韃虜會盟不過兩年,察哈爾被林丹汗已經帶著西遷,以蒙古貴人那野獸般的性子,奧巴未必真對韃虜一心一意,結盟後完全聽從了。
,!
關外夜不收等探子打聽了下,奧巴跟他娶的努爾哈赤孫女,哪怕是老夫少妻的配置,自帶風流,也不怎麼常睡一個帳篷,感情並不深厚。
奧巴跟韃虜的盟約內容也與束部那般類似,只提了聯盟對抗察哈爾,並沒有提到要進攻大明。
由此可見,大明在蒙古諸部眼中,還沒有油盡燈枯的時候,韃虜也不是真的無法反抗。
除非韃虜一再顯示武力,他們才會一心跟上去。
雖然大明朝這邊,朱由檢已經對蒙古不抱希望,覺得對著一群牆頭草不強硬不行,但為君者不因喜怒而動。
只要蒙古諸部臉上的遮羞布沒有取下來,沒有公開宣佈要跟韃虜一塊對抗,那他們就不好先與之“斷情絕愛”。
薊鎮和關寧的新兵還在訓練,還不具備完全的抵禦能力。
起碼要到年底,才能收穫成果。
不過那些得到勘合符的,親近大明的部落,那朱由檢下令開啟的“崇禎首市”之規則,對得符之部則能成為常例,而且允許明蒙之間人口往來,蒙古人可以進入關內做工。
當然了,其人活動必然會受到很大限制,而大明朝這邊真會去蒙古那邊謀生的也不會太多。
蒙古人的日子苦的,那可是能感動九邊的存在!
但凡能在關內求活,誰會想去草原上受累啊!
而等到草原上的蒙古人習慣了關內的日子,又如何能忍受塞外苦寒?
除了小部分的貪得無厭之人,會想著以客代主之外,依朱由檢連夜令翰林院抄錄的,《太祖實錄》中關於太祖打天下收攏人手的片段看來,自由如狼的蒙古人並非不能馴化。
起碼在太祖創業的過程中,主動投靠的蒙古人足有幾十萬之巨,至今血脈仍在大明朝中流傳,還有不少子嗣在朝中為官。
只是相比起祖先,他們已然沒有一絲一毫的草原習慣了,成了個完全的漢人。
再加上大明朝地域廣闊,本就有許多異族之人生活。
故而朱由檢明白,
這天底下的族別之分,從來不是主要的。
因為不管是哪個族別,其人都是血肉所成,都要吃飯穿衣。
一旦讓他們吃不上飯,穿不上衣,那麼不管帶頭揭竿的是誰,他們都會跟隨過去。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老祖宗的話總是這麼精煉而動人,短短十個字,講透了治世的道理。
不過一味懷仁也不是好的法子,唐太宗成為天可汗,對外族是“先戰而後和”,古人更是常說要“恩威並施”,才可穩當。
:()朕就是中興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