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基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躍。
如果只比較“單腳跳+俯臥式”與“單腳跳+背越式”的話,當然是背越式跳躍法更有優勢,相同動能下能越過的障礙物更高。
但是翻跟頭卻與單腳跳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單腳跳只需在助跑的之後猛然由單側腳掌發力而後騰空躍起即可;而翻跟頭跳則需要透過身體的不斷旋轉致使每次的動能不停地疊加,等積累到了一定量時,再由雙腳掌同時發力而使出最後一擊……
由於人類體型的構造是腳掌朝前,所以導致了:人們在進行前空翻時往往比後空翻更有力,更能疊加動力!
儘管我們前文中參加提過:一名優秀的運動員,要是用盡全力單腳起跳的話,使用背越式這種方法要比俯臥式這種方法多跳五寸(大約12厘米)!
但若是“前空翻+俯臥式”與“後空翻+背越式”來比較優劣,那麼自是:難下定論。
這時:究竟是選“前空翻+俯臥式”跳法?還是選“後空翻+背越式”跳法?只能憑各運動員的喜好偏愛以及習慣適從來決定了……
因為兩種跳法確實各有優缺點!
這時,讀到這裡的小夥伴肯定要問了:為什麼不能採取“前空翻+背越式”這種技法來跳呢?
那是因為當人們進行前空翻而後雙腳起跳時,身體在空中的慣性是朝向正前方的,從而也導致了不得不使用“俯臥式”這種方法越過橫杆了;而人們在進行後空翻而後雙腳起跳時,身體在空中的慣性是朝向正後方的,從而也導致了不得不使用“背越式”這種方法越過橫杆了。
曾經有無數運動員嘗試使用前空翻進行起跳,然後在空中進行180度轉體,而後變成“背越式”過竿,但沒有一位可以成功做到。
這些幾百年來前赴後繼嘗試開發新方法的運動員都沒有一位能夠做到:在空中能完全翻轉180度的……有的能做到翻轉90度,有的能做到翻轉100度、110度,還有些天賦極高的可以做到翻轉120度、130度、140度,而能翻轉150度者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然如星之日月,廖廖甚數了!
而如果未能在空中完全翻轉180度則無法發揮出“背越式”降低重心的最大優勢,那麼反而不如使用之前的“俯臥式”跳得高!
當然:上天給人們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應該會開啟一扇窗。
有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如果能換個思路或許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新的突破口。
燕飛鷹就已摸索到了“前空翻”與“背越式”之間相互轉換的竅門,並將這種技法傾囊相授於他的徒弟馬翔。
燕飛鷹在地下競技場稱王稱霸的幾十年時光裡,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下使用過這種方法,因為首先沒有人的實力可以逼出燕飛鷹使用此方法對戰,其次也是因為燕飛鷹大巧藏拙,留了一手以觀後效……
直至馬翔三跪九叩行了拜師禮;
常言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加上燕飛鷹並無子嗣傳承等原因……
這才讓馬翔在冥冥之中學會了這種神技。
有了第一跳失敗的馬翔,此時明顯更加地沉穩,在裁判的指令下,他又向一丈五尺三寸的高度發起了第二次衝擊。
只見馬翔越跑越快,當速度快要跑出殘影之時轉化為了向前空翻,每次向前空翻他的身體位移都前進大約一丈(277.2cm),在離起踏板還有約摸五丈的距離時,只見他突然變換身形,由前空翻轉成了側空翻……
現場眾人見此情形無比對其議論紛紛。
在側空翻兩週半之後,馬翔再度改變姿勢,由側空翻變成了後空翻,後空翻進行了一週半,馬翔的雙腿剛好不偏不倚地踏在了木板之上,而後他猛然彈起,一飛沖天……
大約半秒之後,一個背越式形成的完美弧線在一丈五尺三寸的橫杆上空劃過,同時這道無暇的印跡也深深地留在了現場數十萬觀眾的心田裡。
當全場還沉浸在錯愕與驚訝相互交織的複雜情緒之下,兩位解說員的激情演說卻讓觀眾對馬翔的好感度再次錦上添花……
“魏國選手馬翔採用了一種歷屆運動健兒們都不曾使用過的特殊跳法,成功越過了一丈五尺三寸的恐怖高度!”
“是啊,我想這種方法不僅僅驚豔到了我;應該也驚訝到了在場的其他運動員;還驚歎到了每一位在座的觀眾!”
“一丈五尺三寸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高度,因為從第一屆八國運動會到四年前的上屆八國運動會,這一百多年時間裡僅有一人叫做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