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基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上卷:封侯拜將 第141章:八國運動會10
原來這嬴蕩在將銀璃鏡收入袖子裡的過程中,銀璃鏡所反射的太陽光漸漸從趙國馬手的臉上轉移到了連線比賽用的繩索上。
其實這繩索由於秦趙兩國巨型馬的長時間對峙與拖拽早已到達了快要斷開的臨界點,而銀璃鏡所反射的光源恰好在此時起到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這就使得原本還需一分鐘以後才能斷開的繩索在此時立即就斷成了兩半……
雖然趙國的象馬還有最後半步就能把秦國的馬騾向後拉滿八步並取得勝利,但是比賽用的繩索突然斷成了兩半,自然比賽也就無法分出勝負了。
有人會說:換上新的、加粗的、更結實的繩索重新比試一輪,趙國象馬必然能夠戰勝秦國馬騾。——這句話確實是非常對的。
不過,我們要考慮當時運動會所處的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往往都有點迷信於“天命”,比如這賽事繩索的斷裂,在我們現代人眼裡可能是一件小事,大不了換一條新的重新再比,但是在古人眼裡這就是“老天爺”不想讓雙方分出勝負的“意思”。
古人由於認知方面的侷限性,往往將許多巧合發生的隨機事件錯誤地歸納為“天意”,而他們又是無比地尊重“天意”,既然“天意”在此時弄斷繩索,自然:秦國和趙國無需再比,並列第一是皆大歡喜的結局。
於是賽事主裁判當即便宣佈了積分情況:
“象”賽的積分為,趙國、秦國並列第一都得15積分;楚國位列第三獲得12積分;齊國位列第四獲得10積分;魏國排名第五可拿8積分;燕國排名第六可拿6積分;中山國排名第七可拿4積分;韓國排名第八可拿2積分。
趙雍雖對“並列第一”的裁決心有不甘,但祖制當前,自己也只能無可奈何地就此作罷!
這裡的“祖制”其實指的是周禮的一種祭祀規定,至於這個規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幽王執政時期。
周宣王死後,其子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當時周室王畿所處之關中一帶發生大地震,加以連年旱災,使民眾飢寒交迫、四處流亡,社會動盪不安,國力衰竭。而周幽王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於危亡,奮發圖強,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盤剝百姓,激化了階級矛盾;又對外攻伐西戎而大敗。這時,有個大臣名褒珦,勸諫周幽王,周幽王非但不聽,反而把褒珦關押起來。
褒珦在監獄裡被關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聽說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廣徵天下美女入宮,就藉此機會尋訪美女。在褒城內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並把她打扮起來,起名為褒姒,獻於周幽王——替褒珦贖罪。
周幽王見了褒姒,驚為天人,非常喜愛,馬上立她為妃,同時也把褒珦釋放了。周幽王自得褒姒以後,十分寵幸於她,一味過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雖然生得豔如桃李,卻冷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一次,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的開心一笑,不惜想盡一切辦法,可是褒姒終日不笑。為此,周幽王竟然懸賞求計,誰能引得褒姒一笑,賞金千兩。這時有個佞臣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個主意,提議用烽火臺一試。
烽火本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訊號。由國都到邊鎮要塞,沿途都遍設烽火臺。西周為了防備犬戎的侵擾,在鎬京附近的驪山(今陝西臨潼東南)一帶修築了20多座烽火臺,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進襲,首先發現的哨兵立刻在臺上點燃烽火,鄰近烽火臺也相繼點火,向附近的諸侯報警。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難,必須起兵勤王,趕來救駕。虢石父獻計令烽火臺平白無故點起烽火,招引諸侯前來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發笑。
周幽王聽了十分贊同,高興地說道:“果然是妙計!傳令下去,點烽火!”
大臣鄭伯友(姓姬名友)一聽到這個命令,大吃了一驚,趕緊進宮求見:“大王,先王設立烽火臺是為了通知諸侯們來解救都城於危機之中的,如今無故點火,戲弄諸侯,將來若是真的有事,再點燃烽火,恐怕諸侯們就不會相信了!”
周幽王不耐煩地說道:“如今天下太平,哪裡會出什麼事?”
鄭伯友(姬友)據理力爭道:“大王若失信於天下必將成為下一個夏桀(夏朝亡國之君)或者商紂(商朝亡國之君)!”
周幽王一聽被臣子比喻成無道昏君,自然格外生氣。為了維護自己至高無上、不容侵犯的威嚴,他立刻命令侍衛將鄭伯友推下去處決了!由於鄭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