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張口就是一百萬兩 (第1/2頁)
霸道總裁胖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事實上,白銀的貨幣化趨勢,從洪武末年到建文年間就已有初顯。
大明寶鈔的地位在這一時期迅速衰落,寶鈔的信用遭到朝廷官方的過度透支,而呈現斷崖式下跌,白銀的價值和市場地位開始漸漸崛起。
到了永樂末年,寶鈔制度就已幾近崩潰,在部分民間大宗市場交易的契約文書中,已經開始使用到白銀作為支付貨款。
這一現象,到了正統至成化時期,逐步形成常態,寶鈔完全被驅逐出市場,白銀獲得市場主導地位。
所以,也別覺得使用白銀來代替土地實物稅,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要不是大明一直嚴格搞海禁,外來銀礦流入受到了限制,白銀成為主流貨幣的速度還要更快。
再加上隨著寶鈔制度的崩潰,單純靠銅錢是不可能滿足日益發展的市場經濟需求的,一味海禁和遏制外來白銀輸入,只會適得其反。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在於,清田均稅、攤賦入畝、計畝徵銀,三者合一,這才是“一條鞭法”的完全版本。
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證作為核心政策的攤賦入畝,不會出現執行上的大問題。
“白銀的貨幣化,是時代的趨勢……”
朱瞻基若有所思,忽然間回過味來。
“先生,這還是不對啊!”
“哦?如何不對?”林煜笑問道。
“按先生您所說,白銀的確遲早會因為自身價值,而逐漸實現貨幣化。可那也是很多年後的事情,如今我大明依舊還是困於白銀產量不足。所謂的貨幣化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做到,更別提改徵實為銀差,配合攤賦入畝、計畝徵銀了!”
朱瞻基提出自己的疑問,在他看來困擾這個政策的最大問題,依舊還是在於白銀產量的嚴重不足。
二十二年才產不到500萬兩的白銀,這能夠幹嘛的?
哪怕一分銀子沒人貪,全部拿來發作官吏俸祿,都不夠發的。
大明的官吏起碼也有好幾萬人,薪俸相當低的縣令一年也有45兩白銀,二十年下來就是快一千兩銀子。
于謙同樣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白銀貨幣化那是以後的事情,現在的大明依舊面臨著白銀不足的嚴峻問題。
為此,至今都還在勉力支撐的寶鈔制度,就是佐證,要不是白銀實在不夠用,誰會稀罕這沒啥用的破玩意兒?
林煜對此早有預料,開口說道:“的確,大明的白銀不足是個問題,未來的白銀貨幣化,那也是未來的事情,現在的白銀說白了就是不夠。”
“不僅不夠,隨著‘盛世’的到來,權貴官紳階層抬頭,有限的白銀會變成財富,迅速往官紳地主階層流入。”
“百姓得不到足夠的白銀,自然而然也就無法使用白銀,來代替糧食向朝廷交稅。”
朱瞻基微微點頭,實際上大明的白銀不足,除卻官營銀礦的日漸枯竭,加上白銀多集中於權貴官紳。
還有一點,便是在於當年的下西洋,大量的白銀被拿來採購南洋奇珍。
《明英宗實錄》記載:“天順二年司禮監太監福安奏:‘永樂、宣德間……屢下西洋收買黃金、珍珠、寶石諸物,今停止三十餘年,府藏虛竭。’”
“可惜了,要是早一點的話,大明寶鈔也不是不能利用……”
林煜這不是沒考慮過歷史因素,雖然寶鈔在後世臭名昭著,但起碼在一開始發行的時期,寶鈔的確一度取代了實物貨幣的地位。
這時期的寶鈔製作精美,用紙成本昂貴,而且發行量也不多,再加上多重防偽工藝,幾乎可以直追後世的紙幣。
然而,如此重大開創性的寶鈔制度,終究只是朱元璋的權宜之計,甚至連發行寶鈔的朝廷,都拒絕回收寶鈔,將其視作廢紙無用之物。
沒有了朝廷發行方來承擔寶鈔信用,就算製作再精美,也只會迅速貶值。
“大明的問題在於沒有足夠的白銀。”
林煜忽地話鋒一轉:“但大明沒有白銀,不代表其它地方,沒有那麼多白銀。”
這一番話下來,讓原本還有些心中疑慮好奇的二人,瞬間都是一怔。
朱瞻基沉吟片刻,遲疑著問道:“林先生的意思,是在說有辦法,能夠解決大明白銀不足的問題?”
林煜搖頭:“辦法倒是沒有,我只是知道哪裡能找到足夠的白銀,或者說是一座超級大銀礦。它的產量巔峰時期,可以達到全世界白銀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說個具體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