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仕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作為寒門人士總代表的朱詹為虞晃開脫;5.冉垕以“豈刺史可斷征伐邪”為由,堅持彈劾虞晃;6.秦穆宗使朝堂討論此事,以冉垕為代表的門閥勢力強大,“門閥重臣以與垕為親黨,多贊合垕者”,最終冉垕的彈劾成功,虞晃被免職。
如此看,“虞晃案”的經過還是比較清晰的,但有些問題卻是《前秦書》無法解決的:冉垕所言“擅為調兵”和“彼若在外,自可隨時制宜,然其發兵出師,始定謀於州境,非決機乎戎場,豈刺史可斷征伐邪”究竟指的是什麼?冉垕和朱詹在爭論之中各自所持意見的依據何在?這是對於“虞晃案”本身而言,需要弄明白的問題。為方便本文討論,筆者將冉垕和朱詹的爭論整理如下:
冉垕:虞晃“擅為調兵”。
朱詹:“臣聞將帥者,君命有所不受,可臨時變機。若沙場之上,事必待詔,則動靜變化,不能應卒,何能破敵致勝乎?故臣以為,晃不為罪。”
冉垕:“彼若在外,自可隨時制宜,然其發兵出師,始定謀於州境,非決機乎戎場,豈刺史可斷征伐邪?”
群臣同意冉垕的觀點。
“擅為調兵”是冉垕彈劾的理由,這個描述過於籠統,可以先擱置不論。朱詹則表示虞晃作為將帥,可以“臨時變機”,不需要“事必待詔”,總之,朱詹認為將帥可以因時制宜。但冉垕最後的反駁是:“彼若在外,自可隨時制宜,然其發兵出師,始定謀於州境,非決機乎戎場,豈刺史可斷征伐邪?”這個反駁最終得到了群臣的肯定,朱詹再也無法對冉垕的反駁進行反駁。那麼,冉垕這個反駁究竟是什麼意思?冉垕的依據又是什麼呢?
首先,冉垕肯定了朱詹所說的話的一部分,即認為“彼若在外,自可隨時制宜”。但冉垕又指出,“然其發兵出師,始定謀於州境,非決機乎戎場”。可見,在冉垕看來,虞晃如果在“州境”之外作戰,是可以因時制宜的,但問題在於虞晃在成功擊敗韃靼進攻後決定“發兵出師”(即追擊韃靼)時,是在“州境”之內,而不是“決機乎戎場”,冉垕認為,在“州境”之內的情況下,刺史是不能夠“斷征伐”。所以,歸根結底,冉垕認為虞晃應當被治罪“擅為調兵”的原因是在非特殊情況(即“非決機乎戎場”而“定謀於州境”的情況)之下,刺史不能夠“斷征伐”。
這就涉及到了一個關鍵問題:東秦刺史的軍事許可權是怎樣的?《前秦書·軍兵志》:
諸州都督總領本州兵馬,秩四千石,雍州以西京所在,秩五千石。然自開秦以來,凡為都督者,必為刺史。而凡為刺史者,未必都督。諸州除郡兵之外,各設州兵一軍,有都督則屬都督,無都督則屬刺史。刺史加都督者,調郡兵無議;刺史無都督者,調郡兵必有太守或郡尉之印符,或奏於東都兵部,或奏於西京留守,然後事急可從權,不須報而發郡兵。?
由此可知,刺史在不加都督的情況之下(虞晃即未加都督),只能夠調屬於刺史統領的“州兵一軍”(東秦一軍為一萬五千人),如果要想調動“郡兵”,必須要有太守或郡尉的印符,並將其情況報告給洛陽或者長安(在緊急情況下甚至可以不等待洛陽和長安的回覆)。那麼,由此可見,刺史被限制的“斷征伐”的許可權主要在於調發“郡兵”的情況,並且,刺史如果得到了太守或郡尉的印符,並將其情況上報,也是可以調發郡兵的。因此,如果冉垕想要成功彈劾虞晃,那麼虞晃就必須調動郡兵,並且沒有得到太守或郡尉的印符(或未將其情況上報)。但是,《前秦書》並未記載虞晃是否調動郡兵並且沒有得到太守或郡尉的印符(或未將其情況上報),這使得“虞晃案”的邏輯鏈條出現了斷裂。
然而,《東都世言》卻儲存了一則極為關鍵的史料:
六十九:韃靼首領莫佩他嘗寇幷州,為虞幷州(注曰:幷州刺史虞晃)所破,幷州總州郡兵馬數萬,出境追北,馘斬數萬,威震沙漠。而幷州初調諸郡兵,奏稱將以禦敵,未言跨境而窮討。於是冉御史垕(注曰:御史臺令冉垕)劾其枉調郡兵,自作決斷。朱尚書(注曰:尚書檯令朱詹)以為:將帥者,君命有所不受,可臨時變機。御史執曰:“彼若在外,自可隨時制宜,然其發兵出師,始定謀於州境之內,非決機乎戎場,豈刺史可斷征伐邪?”竟免其官。?
這段史料為我們提供了幾點極為關鍵的資訊:1.虞晃起初確實調動了“郡兵”,原因(或用處)是“將以禦敵”,對於這次調動,虞晃上奏了朝廷,在上奏中虞晃對於調動郡兵的原因(或用處)只談到了“將以禦敵”;2.在擊敗了韃靼的進犯之後,虞晃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