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早、影響深遠的詞人之一。他的詞作中雖大多寫男女之情,但部分詞作能以疏朗的筆觸直抒胸臆,與溫庭筠綺羅萎靡之態大相徑庭,開啟了一條具有詩化傾向的新詞風。
4. 作品流傳:詩集今傳《浣花集》十卷,詞集散錄於《花間集》《尊前集》《草堂詩餘》等。其詩《秦婦吟》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並稱“樂府三絕”。
牛李黨爭是發生在唐代中晚期的文官集團間的政治鬥爭。以下是關於牛李黨爭的詳細介紹:
1. 起因:
元和三年科舉案是其導火索。唐憲宗元和三年(808 年),舉人牛僧孺、李宗閔在科舉對策中批評朝政,尤其是對朝廷出兵藩鎮的做法提出異議,這引起了朝中用兵派的不滿。在內朝宦官的干涉下,唐憲宗貶斥了出策人及一批支援採取姑息措施的廷臣,牛僧孺等人也未被任用。同年秋,裴均汙衊宰相李吉甫,稱是他指使牛僧孺等人批評朝政,李吉甫因此被罷免相位,貶為淮南節度使。此事件暴露了朝中文官集團的分裂,被視為牛李黨爭的開端。
2. 主要人物及黨派構成:
牛黨: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牛黨人多是沒有門第背景的寒門,雖有少數人出身山東舊士族,但都以進士入仕為目的。他們支援科舉制度,主張取士“地胄詞彩者居先”,重文采,沒有傳統禮法的約束。
李黨:以李德裕、鄭覃為首。李黨代表南北朝以來山東士族出身的官僚,反對科舉制度的考試內容,認為應該主要考經義策問,而非只講究浮華詞藻的詩賦。他們受傳統家法影響,不利用進士身份而攀附主考官。
3. 黨爭過程:
公開衝突:長慶元年(821 年)的科舉案是牛李兩黨公開衝突的開端。段文昌上奏唐穆宗,稱當年的科舉取士中存在禮部採納不公的現象。當時的翰林學士元稹、李德裕、李紳等人與段文昌交好,回應稱確有其事。唐穆宗任命王起、白居易主持覆試,結果禮部所錄 14 人中有 11 人在覆試中落第。唐穆宗於是貶主考禮部侍郎錢徽為江州刺史、楊汝士充開江令,李宗閔等因疏通作弊而刺配。
相位之爭:此後,兩黨之間的鬥爭主要圍繞相位展開。長慶年間,牛僧孺與李逢吉結派,共同針對宰相李吉甫、裴度、李紳、李德裕等人。牛黨和李黨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大體上是兩黨交替進退,一黨在朝,便排斥對方為外任。
三黨並立及甘露之變的影響:唐文宗深感內朝宦官勢力擴大後對皇權的威脅,尋求外朝文官的支援意圖削減宦官的權勢。在宦官王守澄的推薦下,唐文宗開始重用李訓、鄭注二人。李訓、鄭注為奪取相位,引入李宗閔,汙衊李德裕暗中勾結漳王,李德裕被貶。之後,李訓、鄭注又打擊牛黨。大和九年(835 年),李訓、鄭注以觀露為名將宦官首領仇士良引入宮內刺殺,計劃敗露,仇士良帶領禁軍對參與計劃的文官進行無差別的屠殺,這就是“甘露之變”。甘露之變後,牛李兩黨在朝的苟安祿位,在野則明哲保身。
各自專政時期:開成五年(840 年),唐武宗即位,任李德裕為相,李黨在朝堂上佔據絕對地位。李德裕積極進行政治改革,平澤路、驅回鶻,試圖重新樹立朝廷的權威。唐宣宗即位後,因與武宗素有嫌隙,厭惡李德裕,將其罷相併貶為荊南節度使,隨後又接連貶斥。牛黨趁機上位。
4. 影響:
政治方面:牛李黨爭對唐代晚期的政治格局造成了較大影響。黨爭使得政權在兩黨之間不斷交替,政策難以得到貫徹,人士任用不穩定,導致朝堂風氣敗壞。同時,牛黨多次阻撓朝廷對藩鎮的出兵,對李党進行的諸多朝政改革也一概廢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晚唐時期中央權威衰微,藩鎮擁兵自重的現象。
文學方面:在鬥爭最為激烈的時期,兩黨都創作了許多以汙衊、誹謗對方為目的的作品,將許多的文人捲入政治鬥爭之中。黨爭結束之後,隨著文官集團的勢微,大批文人的心態由中唐時強調濟世復興的積極樂觀轉而變為避禍自保,促成了晚唐文學以傷感、消極、沉鬱為基調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