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一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梅(arniaca u sibevaru):薔薇科、李亞科,李屬木本植物。11
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果實近球形,直徑2-3厘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貼上;核橢圓形,兩側微扁。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2n=16,24。
梅原產地是中國中南部至印度支那北部,主要生長在溫帶生物群落中。14
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無論作觀賞或果樹均有許多品種。許多型別不但露地栽培供觀賞,還可以栽為盆花,製作梅樁。鮮花可提取香精,花、葉、根和種仁均可入藥。果實可食、鹽漬或乾製,或熏製成烏梅入藥,有止咳、止瀉、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線蟲危害,可作核果類果樹的砧木。
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梅花色白雅潔,在冬末春初開花,枝幹蒼古,植為盆景、庭木尤富觀賞價值。
植物學史
梅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雲:“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國風·召南》雲:“摽有梅,其實七兮!”16
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書的記載說明,古時梅子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系祭祀、烹調和饋贈等不可或缺少的東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野梅使之成為家梅——果梅。1975年,中國考古人員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發現了梅核,這說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2
梅花
19
梅子
17
梅樹
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自漢初。《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這時的梅花品種,當系既觀花又結實的兼用品種,恐屬江梅、官粉兩型。西漢末年揚雄作《蜀都賦》雲:“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約在2000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於城市綠化了。2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至五代(902-963年),是藝梅漸盛時期。據說,在隋唐之際,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主章安大師(561-632年)曾於寺前手植梅樹。唐代名臣宋璟作《梅花賦》有“獨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貸語。根據詩文記載來看,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種,主要屬江梅型或官粉型。在四川,唐時始有硃砂型品種出現,當時稱“紅梅”。《全唐詩話》載:“蜀州郡閣有紅梅數株。”今日崇慶縣(即古蜀州)硃砂型品種既多且好,顯然是有其歷史根源的。2
宋(960-1368年),是中國古代藝梅的興盛時期。藝梅技藝大有提高,花色品種顯著增多。南宋范成大著《梅譜》(約1186年),蒐集梅花品種12個,還介紹了繁殖栽培方法等,這是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藝梅專著。書中除介紹江梅型、官粉型、硃砂型外,還介紹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即“重葉梅”)、“綠萼型”、“單杏型”。屬杏梅系杏梅類、黃香型(即百葉湘梅,屬黃香梅類)和早梅型(花期特早,中國國內已不多見),等等。此外,周敘《洛陽花木記》(1082年),記載了硃砂型(紅梅)等品種。而張磁的(功甫)《梅品》(1185年)與宋伯仁《榜花喜神譜》(1239年)等,則為有關梅花欣賞與詩、畫的專著。2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畫梅成癖的王冕,在九里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畫、詩,皆遠近聞名。趙孟頫、楊維楨、謝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詩詠梅。現昆明溫泉對岸的曹溪寺內有一株700多年前生的元梅,老態龍鍾,虹曲萬狀,仍年年開花、結實。2
明代梅花的栽培技術有了較大提高,新品種大量出現,種植梅花在當時社會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梅花的栽培達到了繁榮昌盛的高度。明、清時;藝梅規模與水平續有進展,品種也不斷增多。明王象晉的《群芳譜》(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