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以驛養驛!(第三更) (第2/3頁)
一兩故事換酒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句老話,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咱這次可是將朝堂上位高權重的六部官員都叫來了。”
“這麼多人,咱還能想不到辦法”
“都給咱好好想!”
趙瑁、餘熂等人對視一眼,不敢有絲毫大意,全都蹙眉深思起來。
少許。
餘熂拱手道:“臣方才思索了一下,朝廷依循舊元的制度,的確有些不妥,主要的問題,便在於天下鹽課,其役不均。”
“灶戶有一丁,而辦鹽三十引者;還有七八丁,亦辦三十引者。”
“一戶只有一丁,卻要繳納三十引鹽,這明顯是這種灶戶家庭支撐不了的。”
“而家有七八丁的灶戶,每年能生產大量的鹽,卻只需向朝廷交三十引的鹽,而剩下的鹽,則很可能用於走私了。”“這或許也是私鹽屢禁不止的真因。”
朱元璋點頭,問道:“你們可有辦法進行改正”
餘熂掃了幾眼一旁的其餘幾人,見他們都沒有開口的打算,沉思一陣,繼續開口道:“臣認為當將灶戶生產的食鹽,分為正鹽跟餘鹽。”
“正鹽是官府透過官支工本收取,也就是官府給灶戶糧食和錢財,灶戶上繳的食鹽。”
“餘鹽,是灶戶繳稅之後剩餘的食鹽,官府同樣可以去跟灶戶交換,只不過臣建議用較高的價格,如此便能保證灶戶生產的食鹽都在朝廷手中,也便於朝廷將這些食鹽,透過鹽引銷售出去。”
“臣不才。”
“卻以為此舉能有效打擊私鹽買賣。”
刑部尚書王惠迪道:“臣認為朝廷當頒佈更嚴厲的律法,用以打擊私鹽買賣。”
趙瑁也跟著道:“臣的建議跟其餘大臣不同,既然是按丁計鹽的制度出了問題,那自然應當改掉這個制度,而不當只著眼於私鹽買賣。”
“臣認為當改為按丁徵收。”
“既然目前的問題出在,灶戶家中人口不一,那就不以灶戶數計,直接以‘丁’徵收,家中每有一丁便徵收一丁的鹽稅,家中男丁越多,徵收的鹽稅也越多。”
“此舉一來為朝廷增加了稅收,二來也有效打擊了私鹽買賣。”
“這是臣的拙見。”
殿內。
諸大臣紛紛開口提供著建議。
朱元璋安靜的聽著。
對於這些大臣提的建議,唯一讓朱元璋動心的,只有趙瑁的‘按丁徵收’。
北方,他已決定交給夏之白經營。
北方經濟凋敝,人口凋零,無論是產鹽,還是販鹽,都不盡如人意,要是夏之白真能倒騰起來,就當是給北方百姓修養了,但南方,卻不然,南方人口眾多,經濟繁榮。
而販賣私鹽更是成風。
尤其是兩淮江浙。
朱元璋對於走私私鹽的鹽販子,一直都深惡痛疾。
他昔年的對頭,張士誠就是販私鹽起家,就是現在,張士誠已死了二十幾年,江浙依舊還有不少人懷念,當年一統天下時,就因為張士誠對東南文人、百姓的優待,這些東南士林,給他一統天下造成了極大麻煩。
因而在一統天下之後,他沒少針對打壓東南士人。
甚至東南的賦稅都較其他地方更重。
這除了是因為東南一地的確更繁榮外,也是朱元璋有意的針對報復。
想讓東南計程車人百姓因此厭惡張士誠。
因為這一切,都是張士誠害的。
只是效果並不如人意。
若是真採用‘按丁徵收’,對於東南地區的私鹽販賣,將會造成不小的打擊,朝廷還能多徵不少的稅,更能磨一磨東南的百姓,可謂是一舉多得。
不過朱元璋也察覺到了。
無論是趙瑁還是餘熂,他們都沒想過大動。
都只是在縫縫補補。
雖然朱元璋心中有些無奈,但轉念也沒太放在心上。
因為他得到了一個不錯的建議。
甚至趙瑁提出的想法,相比夏之白的做法,更合他心思。
“按丁徵收,這個主意不錯。”朱元璋道。
趙瑁面色一喜。
在如今風雨飄搖的節骨眼上,能得朱元璋的認可,是十分不易的。
趙瑁是深受鼓舞。
朱元璋又道:“除了鹽政,還有人給咱提建議,認為咱大明的驛站,也有一定的不妥。”
“現今咱大明有驛站一千五百餘處,遍佈天下各府各縣,每一個驛站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