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沫的田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馬革裹屍”是一個富有深意的成語,它源自東漢名將馬援的故事,體現了為國捐軀、英勇無畏的精神。
“馬革裹屍”這一成語最早見於南朝·宋·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馬援傳》。書中記載了馬援的英勇事蹟和他對於生死觀的獨特見解。
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是東漢時期的著名軍事家。他年輕時便展現出非凡的才能和勇氣,為東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漢光武帝劉秀時,馬援被封為伏波將軍,世稱“馬伏波”。
故事詳細敘述了發生在東漢建武年間的英勇事蹟,講述了馬援將軍如何多次親自掛帥出征,勇敢地抵禦外族的侵略,堅定地保衛著國家的邊疆。他的一生彷彿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充滿了激烈的戰鬥和輝煌的勝利,因此深受人們的敬仰與愛戴。然而,在這位偉大將軍的心中,對於自己的生死卻懷揣著一種與眾不同、超脫凡俗的看法。
有一次,當英勇的馬援將軍從遙遠而艱苦的西南方戰場凱旋歸來,帶著勝利的榮耀,踏進了繁華喧囂的京城洛陽時,他的親朋好友們彷彿受到了極大的鼓舞,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向他表示熱烈的祝賀和深切的慰問。他們簇擁著馬援,言辭中充滿了對這位英雄的敬仰和讚美。
在這些人中,有一位名叫孟翼的謀士特別引人注目。他平時以足智多謀、善於策劃而著稱於世,是京城中頗有名望的人物。見到馬援歸來,孟翼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向馬援表達了幾句恭維之詞,稱讚他的英勇和智慧。
然而,面對這些紛至沓來的讚譽,馬援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相反,他緊鎖眉頭,顯得異常嚴肅。他目光炯炯地注視著孟翼,語氣堅定地說:“我真心希望先生能夠給我一些指教。為什麼先生也要隨波逐流,只是一味地對我說些誇獎的話呢?我需要的不是讚美,而是真誠的建議和幫助。”
孟翼聽後,頓時感到十分窘迫。他萬萬沒有想到,馬援竟然會如此直接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一時之間,他竟不知如何回應,只能尷尬地站在那裡,手足無措。
馬援見狀,便繼續慷慨陳詞,語氣中充滿了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憂慮:“想當年,武帝時期的伏波將軍路博德,他英勇善戰,開拓了廣袤的七個郡的土地,為國家的統一和繁榮立下了赫赫戰功。然而,他得到的封地卻僅僅有數百戶,與他的功勞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而我的功勞比起路將軍來,實在是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為伏波將軍,封地更是多達三千戶。這樣的賞賜遠遠超過了我的功勞,讓我深感不安。我怎麼能夠長久地保持下去呢?先生為什麼不在這個方面給我一些指教呢?”馬援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以及對個人榮譽和地位的淡泊。
馬援的這番話讓孟翼深感敬佩,同時也引出了馬援對於生死觀念的獨特見解。馬援激昂地說:“如今,匈奴和烏桓等外族還在北方不斷地侵擾我們的邊疆,我打算再次向朝廷請戰,自告奮勇地擔任先鋒,做一個有志氣的男兒。真正的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的荒野戰場上,不需要用棺材來收斂屍骨,只需要用馬的皮革裹著屍體回來埋葬。怎麼能夠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這番慷慨激昂的話語,充分展現了馬援將軍的英勇無畏和深厚的愛國情懷。他毫不畏懼犧牲,甘願為了國家的利益而捐軀。這種崇高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周圍的人,成為了他們心中的楷模。後來,馬援多次請求出徵,最終在六十二歲那年,他因病在軍中去世,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壯志誓言。
“馬革裹屍”這個成語原意是指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多指軍人戰死於沙場,無棺盛殮。它形容為國作戰,決心捐軀的意志和英勇無畏的精神。馬援的故事成為了這個成語的生動註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