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馬呀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熊羆百萬從鑾駕,故地不勞傳檄下。
築城絕塞進新圖,排仗行宮宣大赦。
岡巒極目漢山川,文書初用大觀年。
駕前六軍錯錦鏽,秋風鼓角聲滿天。
苜蓿峰前盡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樣。
武植一首陸游的佳作吟誦而出,大宋君臣紛紛擊掌叫好,而面露憤怒之色的一方卻是西夏使節了。
那老翰林看到武植很快便予以反擊,便沉聲道:“詩詞乃小道耳,這一場咱們不分勝負,接下來就進行論道切磋吧。”
“閣下有什麼手段便儘管使出來吧!不過希望到時輸了可不要再狡辯才好。”武直一臉冷笑地道。
西夏翰林學士輕捻鬍鬚,開口說道:“吾以為知先行後,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如欲行一事,必先明其理,方能付諸行動,此乃做事之精要。”
武植聽了那老翰林的知行之論,面色從容。記憶深處有關知行之道的諸多內容瞬間湧入心頭。
他搬出明朝時期大儒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之說進行反駁:“學士此言差矣。知與行本為一體,不可分離。知而不行,實則未知。就譬如知曉孝悌之理,卻不去踐行孝悌之事,又怎能稱得上知呢?”
西夏翰林學士眉頭微皺,道:“吾觀書中所云,格物致知,窮理盡性,方能有所行。若不知理,何以行之有道?”
武植搖頭道:“學士有所不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譬如人慾登山,心中有登山之念,然未行一步,豈能真正知登山之艱難?唯有親身踐行,方能深知其理。”
此時,周圍群臣包括西夏一方全都鴉雀無聲,聆聽著武植和那西夏翰林學士的論道,皆不禁陷入了沉思當中。
他們所論述的話題各有千秋,當下難分伯仲,兩方人員皆在心底為自己這邊的人暗自感到擔憂。
那老翰林沉思片刻,又道:“《大學》有云:‘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非先知而後行乎?”
武直聽了那老翰林之言,神色從容,說道:“學士論,初聽貌似有些道理,然而實則有失偏頗,知曉事理乃是行事的主導,行事則是知曉事理的實踐過程,知曉事理是行事的起始,行事是知曉事理的歸結所在。此中深意,著實令人生省。古往今來,知行豈能割裂?”
看著那老翰林滿臉不忿的神色,武直繼續說道:“比如有人問君子風範如何,就應當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知因行而落實。就說那農事,農夫若只是困於書卷之中,鑽研耕種之法、天時規律,卻懼怕驕陽,害怕沾泥土,從不下田實踐,即便理論說得滔滔不絕,田畝也不過是荒蕪一片,顆粒無收。又如那醫者,徒記醫書千方,然而臨陣畏縮,不敢依照所學去施救,又何談救人濟世?”
老翰林不甘示弱,急切地駁斥道:“哼!若無精準的醫理,僅憑臆想便胡亂行動,豈不是要誤人性命?行事倘若不以先賢的精妙理論作基礎,莽撞行事,跟那市井中的魯莽漢子能有什麼區別?恰似建房,若不依照墨繩度量,依照圖紙規劃,就倉促地壘磚砌瓦,那樓閣必定會在片刻之間傾塌。”
“哈哈哈,學士此言差矣。就如這行軍打仗,並非等候萬事皆知曉了才行動,而是秉持心中正念,洞察戰機,以行動來印證謀略,知與行相輔相成,如此方能取勝。
再比如治水,若只是在紙上鑽研水脈,而不親自涉足山川、疏浚河道,又怎能換來四方的安寧?知與行本就是一體,脫離了行的知不過是空中樓閣,脫離了知的行恰似無頭蒼蠅。恰似你執著於一端,此乃陷入了教條的泥沼,忘卻了學問的初心與務實的真正需求。”武植向前一步,高聲對著那老翰林說道。
周圍之人看著兩人的唇槍舌戰,皆不由得對兩人的學識淵博及高深理論深感欽佩。其中大宋君臣也未曾想到,武植年紀輕輕,竟能讓那老翰林處於下風,在當世能稱得上是一代大家了。
兩人你來我往,引經據典,氣氛愈發緊張。
隨著時間緩緩推移,兩個時辰悠悠而過。此時,那老翰林額頭佈滿汗珠,面色逐漸由紅轉白,嘴唇微微發顫,卻再也找不出言辭來反駁武植,只是吶吶無言,滿臉皆是挫敗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