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鵝踏雪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dt>
&esp;&esp;雖然黑乎乎的看不清人,但在手電筒的照射下聞嘉嘉已經發現四五個坐在岸邊釣魚的人了。
&esp;&esp;她湊到魏岱耳邊悄悄問:“他們為啥不下地籠呢?”
&esp;&esp;魏岱失笑,用手指關節敲敲她腦袋:“你當地籠這麼好下的嗎?想下地籠得有地籠,最好的地籠是密網做的,不過這種密網難買,而且還貴。但若是用竹子做的地籠,首先你得會做啊,可編法複雜,沒點竹篾手藝的人讓他看三遍他都學不會。”
&esp;&esp;聞嘉嘉點頭,覺得言之有理。反正她三遍看下來是還暈乎乎的,手不會腦也不會。
&esp;&esp;“再就是餌料了,咱家地籠的餌料是我親調的,經過好多魚驗證過的,一般的餌料可吸引不來這些機靈的魚。”
&esp;&esp;聞嘉嘉又點頭,魏岱做餌料確實有一手。
&esp;&esp;據他所說這還不是他極限,他用過羊油做餌料,那次足足捉了一斤多的蝦,五條的魚,和數不盡的螃蟹和鱔魚泥鰍。
&esp;&esp;不過沒有羊油,也不差就是了。
&esp;&esp;夫妻倆偷偷摸摸繞到對岸那邊去放地籠,聰明的可不止他們倆,魏岱就瞧見水面上多出幾個地籠標記。
&esp;&esp;“不曉得誰搶先一步來放。”魏岱說。他原先看好的位置已經被佔了兩個。
&esp;&esp;聞嘉嘉在這過程中心驚膽戰的,生怕有蛇從草叢裡鑽出來。
&esp;&esp;四個地籠魏岱放了將近半小時才放好,此刻已經快要九點了,兩人加快回家的步伐。
&esp;&esp;夜釣的人走的還比他們更快,這段路暗,黑暗中還真認不出這些人是誰。
&esp;&esp;一夜好眠。
&esp;&esp; 蒜蓉龍蝦
&esp;&esp;出了洋樓,一行人往左邊走去。
&esp;&esp;據說左側也是車間生產區域,幾個倉庫也在這裡。
&esp;&esp;這邊的建築相對於大洋樓來說就比較的遜色了,內裡沒進去還不好說,外面瞧著牆上蒙上一層灰,有些地方甚至脫落外皮,露出裡面鋼筋水泥的部分。
&esp;&esp;此刻卻有人道:“這麼多年彈痕還在呢!原先想來是爬山虎蓋住了,現在把爬山虎清理開就看到了彈痕,怎麼沒用水泥補補?”
&esp;&esp;“補啥呀,就是要把彈痕放著,這叫知恥而後勇,時時刻刻謹記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走在最前方的人如此說,她似乎是化工廠的一位副廠長。
&esp;&esp;聞嘉嘉頓時肅然起敬,看著牆上那道道“傷疤”也不覺得破舊了,反而覺著有股歷史的厚重感。
&esp;&esp;進入裡面,發現裡面大得過分。
&esp;&esp;除承重牆外的牆都砸了,形成一個寬闊的大房間。
&esp;&esp;部分辦公用具已經入場,聞嘉嘉在這裡看見了好些的桌子和櫃子。
&esp;&esp;林雲霏悄聲對她說:“你知道不,這裡才是主生產區域,明天生產裝置就會運來了,說是足足佔了兩節的火車,這還只是一部分呢!”
&esp;&esp;聞嘉嘉驚訝:“那有人跟著來安裝嗎?”
&esp;&esp;“有吧,咱們連螺絲都不會旋,要是沒有安轉工人這套裝置就是個佔地方的鐵疙瘩。”林雲霏嘆道。
&esp;&esp;聞嘉嘉點點頭,林雲霏說的其實不是誇張話。
&esp;&esp;一般人,確實連螺絲都不會旋!
&esp;&esp;工業體系在57年時建成,學習物件是蘇聯老大哥,擰螺絲甚至都是跟人家學的。
&esp;&esp;50年代兩國蜜月期時蘇聯就有來教過我國工人該如何讀圖紙,如何根據圖紙安裝零件,其中如何擰螺絲就手把手教了,精細到擰幾圈的程度。
&esp;&esp;蘇聯人教擰三圈,大家就學著擰三圈,蘇聯人教擰三圈回半圈,大家就也跟著擰三圈回半圈。
&esp;&esp;所以螺絲咋擰?很多人都不敢上手擰,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畢竟誰曉得到底要擰幾圈,要不要回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