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簽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這是孔聖人因為自己的內心沒有妄念思慮,而能隨機說法教導他人。千萬不可以理解認為這是謙虛之詞。
夫聖人之心,猶如明鏡。空空洞洞,了無一物,有何所知。鄙夫致問,如胡來漢來。叩兩端而竭,如胡現漢現。叩字,義當作即。兩端者,所問與其機也。而竭焉者,恰恰合宜,無過無不及也。即佛門所謂契理契機之謂也。
聖人的心,猶如明鏡。空空洞洞,了無一物,有什麼所知呢?無知之人提問,如同佛法中的:明鏡當前,胡人、漢人來到鏡前。“叩兩端而竭”,如同佛法中的:胡人、漢人顯現在鏡中。“叩”字,意義應當作“即”字。“兩端”,是所問的問題與提問人的根機。“而竭焉”:恰好合適,沒有過分,也沒有不及。就是佛門中所說的:契理契機。
若唯契於理,而不契機,於彼無益,便成閒言語矣。如問仁,問孝,問政等,所問是同,而所答各異。乃即彼之機,答彼之問,看孔著楔 (xi ē) ,對病發藥,恰恰合宜,了無一毫機教不投之弊。若非心空如鏡,安能使之若是乎。
如果只是契理,而不契機,對於提問的人沒有利益,就成了無用的言語了。例如《論語》有問仁、問孝、問政等,所提問題相同,而孔子的回答各有差異。這就是就著提問人的根機,來回答他的問題,如看著孔的形狀大小而釘下相應的木楔,又如對症給藥,恰恰合適,沒有一點機教不投的弊病。如果不是心空如鏡,怎能做到這樣呢?
講章以空空屬於鄙夫,可謂枉讀聖賢書矣。孔子之心,至誠無妄,故曰空空如也。顏子去聖一等,雖未能究竟無妄,而其妄亦無幾何,故亦得屢至於空。
講章中認為“空空”之狀屬於提問的鄙夫,可說是枉讀聖賢書。孔子的心,至誠無妄,所以說“空空如也”。顏回距離聖人還差一等,雖然未能究竟無妄,而他的妄想也不多,所以也能多次做到“空空如也”的境界.
三月不違,即是其事。故夫子許之以庶。若以為簞食瓢飲屢至空乏,而不改其樂,故許以庶。則是捨本逐末,大失聖人因機定評之至論也。
《論語·雍也》中說顏回三月不違仁,就是“屢空”這件事。所以孔夫子讚許他說:“回也其庶乎。屢空。(顏回,差不多接近聖人之心了。屢次心空。)”如果認為僅是因為“顏回多次處於一簞食一瓢飲這樣空乏其身的地步而不改其樂”,孔子才讚許他說:“回也,其庶乎”。就是捨本逐末,就太誤解孔子根據顏回的根機而做出的這番完全中肯的論斷了。
至於子貢貨殖,乃隨類論及,何可以令其針鋒相對。聖人因人論人,豈效後世做試帖詩,必須對得恰好,方為合格乎。然此乃以閣下志慕佛法,不妨將聖人之心,隨機指點。
至於後面說到子貢經商。是根據人的不同做出相應的評論,怎麼可以將顏回、子貢二人針鋒相對。聖人是按照人的(根機、習性等)不同給予契機而有益的評論,哪裡會效仿後世人做試帖詩,必須對得恰好工整,方為合格呢?然而這是因為閣下心中仰慕佛法,我不妨將聖人之心,隨機按照佛法至理指明一二。
若向三家村裡訓蒙,當以朱注是守。否則守文之徒,謗焰四起。不但不能知聖人之心,反因之毀謗佛法,由是永沉苦海。大失聖人叩兩端而竭焉之深旨矣。
如果是向偏僻鄉村裡教育兒童,應當遵守朱熹(所作普通的訓詁考據之類)的註解。否則死執文字的人,將到處煽起誹謗的火焰。不但不能讓他們了知聖人的心法,反而因此來毀謗佛法,由此永沉苦海。那麼,將大失聖人“叩兩端而竭焉”(契理契機)的深深意旨啊!復泰順謝融脫居士書二
得手札。知閣下尚未圓具,及貴宅貴鄉佛法流通之象,喜不自勝。雖然,吾於喜中,不無大憂。何以言之。
接到您的信。瞭解到您尚未受大戒,以及您家裡、鄉里,佛法流通的情況,非常歡喜。雖然如此,我在歡喜之中,也有大憂慮。為何這麼說呢?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無一人不當修,亦無一人不能修。持齋唸佛者多,推其效則法道興隆,風俗淳善。此則唯恐其不多,愈多則愈美也。
佛法是九法界眾生的公共之法。沒有一個人不應當修,也沒有一個人不能修。持齋唸佛的人多,推廣使大家來效法,就會法道興隆,風俗淳善。這樣,唯恐持齋唸佛的人不多,愈多則愈好。
至於出家為僧,乃如來為住持法道,與流通法道而設。若其立向上志,發大菩提,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