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簽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迨至法華,則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普授作佛之記,大暢出世之懷。說者謂法華一經,乃如來究竟極譚,具明一代時教所以然之線索。
等到了法華會上,開權教,顯實義,會三乘,歸一乘。普遍授予弟子成佛之記,完全實現佛陀出世的初衷。講經的人說:《法華經》,是如來究竟極談,徹底說明一代時教所以然的線索。
如家業之有總帳簿,天子之有九鼎也。茲萬年簿者,亦圓通常住之總帳簿子也。溯吾師祖普信老和尚,欲攝心禪寂,於同治三年,歲在甲子,建立三椽茅篷,於西天門上,不二石側,額之曰圓通。僅足以蔽風雨,庇身心而已。
如同家業的總帳簿,天子的九鼎尊。現今這個萬年簿,也是圓通寺常住的總帳簿。回想我的師祖普信老和尚,想要攝心修習禪定,在同治三年甲子(1864 年),建立了三間茅篷,在西天門之上,不二石的旁邊,匾額名為圓通。只能夠遮蔽風雨,庇護身心罷了。
而老人入修禪觀,出睹滄溟。怡情適志,以法為樂。初未意及為精藍也。按山志,圓通庵,在西天門上。
而普信老人入茅篷修習禪觀,出茅篷看看大海。怡悅心情,舒適自得,以修習佛法為樂。當初沒有想到成為一個精美的伽藍 (寺院) 。按《普陀山志》中記載:圓通庵,在西天門上。
萬曆五年,僧圓獻結庵於谷內,後以年深遂廢。昔處谷內,今踞山巔。其名雖同,而其基稍異。殆後有出谷遷喬,直登大涅盤山,常觀大寂滅海者之先兆歟。
萬曆五年(1577 年),僧人圓獻在谷內結庵,後來因為年深月久,於是廢棄了。過去是處在谷內,現今是盤踞在山頂。寺庵的名稱雖然相同,而地點稍微有差異。大概是後來躍出低谷,遷升高處,直登大涅盤山,常觀大寂滅海的先兆吧!
越五年戊辰,吾師山靜老人,攝吾與永慶師兄。幸蒙大士冥加,二三年來,香火漸興,檀施屢至。遂開拓基宇,改為禪庵。至明年春,先師示寂。吾承師祖慈命,力任院事。
過了五年,到了戊辰(1868 年),我的師父山靜老人,收了我與永慶師兄二個徒弟。幸蒙觀世音大士冥冥加被,這二、三年來,香火漸漸興旺,檀越施主多次來到這裡。於是開拓原來的地基屋宇,改為圓通禪庵。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我的師父示寂。我承接師祖的慈命,擔任院事。
而慶兄專修淨業,凡九歷寒暑,三掩禪關,以輔翼之。迄同治癸酉,師祖西逝。其局勢雖未若現今之恢廓宏敞,然已頗有可觀矣。
而永慶師兄專修淨業,一共九年,三次閉關,來輔助淨業。到了同治癸酉(1873 )年,師祖往生。寺庵的規模雖然沒有現今的宏廓廣大寬敞,然而已經頗有可觀了。
從茲以後,剃度益多,香火愈盛。加以徒某孫某,繼任其事。尤復不惜心力,經之營之。舉凡基址之高者鑿,卑者砌。必使地得其平,人得其用而後已。
從此以後,剃度的弟子更多,香火也愈加旺盛。加上徒弟某人,徒孫某人,相繼擔任其中的事務。尤其勤勉,不吝惜自己的心力,來經營辦理。凡是基址高的地方就鑿削下去,太低的地方就堆砌起來。必定使得地基平整,能夠供人使用才可以。
而殿堂屋廬之宜創者創之,宜修者修之。狹小鄙陋者,廣大壯麗之。鹹使煥然一新,成就大觀。以及大而佛像尊經,中而莊嚴法器,與種種什物。即小而一匙一箸,凡佛事所應用,日常所必需者,罔弗備焉。
而殿堂屋舍,適合建立的就建立,適合修葺的就修葺。狹小鄙陋的地方,使它廣大壯麗。使整個寺庵煥然一新,成就大觀。大的來說,佛像經典;中的來說,莊嚴法器,與種種雜物。即使小到一個勺子,一雙筷子,凡是佛事所應當使用,日常所必需的東西,沒有不具備的。
田產雖無幾許,而亦可供一季之糧。視卓錐無地者,猶少勝焉。噫。吾老矣。來日無多,欲後之人有所承守,不敢暴棄。勉效前人,光揚法道。
田產雖然沒有多少,也可以供一季的糧食。比那些貧窮的沒有立錐之地的人,還是好些。噫!我老了。來日無多,想使後來的人,能夠繼承守業,不敢糟蹋浪費。勉勵效法前人,光揚法道。
今將常住所有鉅細什物,分門別類,一一登簿,以垂久遠。夫此庵,非天造地設。乃吾與慶兄,及十方檀越,心血所成。而徒與孫,亦預有力焉。然亦豈徒設雲哉。
現今將常住所有的大小物品,分門別類,一一登記在萬年簿上,來永久地流傳。這個圓通庵,不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