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路偷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868年,清朝同治七年,此時的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交織、新舊思潮碰撞的關鍵時期。歷經太平天國運動的衝擊,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秩序尚在艱難修復之中,而西方列強憑藉著諸多不平等條約,持續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國家的主權不斷遭受侵蝕。洋務運動在這樣的背景下持續推進,洋務派們深刻認識到,僅靠引進西方的器物技術遠遠不夠,培養掌握新式知識、具備近代思維的人才才是根本所在。於是,在各方努力下,近代教育機構開始出現了萌芽,它們猶如破土而出的新芽,雖稚嫩卻蘊含著無限生機,承載著眾多有識之士對國家未來的期望,試圖打破傳統教育的桎梏,為中國開闢一條通往富強的人才培養之路,儘管一路上阻力重重,卻也在艱難中不斷摸索前行。
據《同治朝近代教育初興紀要》記載:“七年,各地漸有新式學堂之雛形初現。於上海、福州等地,洋務派官員積極籌措,或依託洋務企業,或藉助洋人之力,興辦起若干傳授西學之場所。其課程涵蓋算術、格致、外語等諸多門類,迥異於傳統科舉之學,雖遭守舊派諸多詬病,且師資、教材皆匱乏,然其為培養新式人才之決心未改,此等學堂之出現,實乃吾國近代教育之重要開端,為日後教育之變革奠基也。”從這段文獻資料中,不難看出當時近代教育機構萌芽時那舉步維艱卻又充滿希望的狀況,洋務派們懷揣著堅定信念,努力在困境中為新式教育撐起一片天地。
阿才,是個性格樂觀開朗的年輕人,平日裡臉上總是洋溢著熱情的笑容,彷彿天大的難事在他眼裡都不算什麼,總能積極地去面對。他為人熱心,只要身邊人遇到麻煩,他總會主動伸出援手,在大家眼中就是個溫暖的存在。不過,他有時候也有些粗心大意,做事偶爾會丟三落四,為此沒少鬧笑話。阿才本是上海一家小私塾裡的教書先生,自幼熟讀經典,對傳統學問頗有心得,原本一心想著透過科舉之路出人頭地,可隨著外面世界的變化,近代教育機構開始出現萌芽,那些新奇的辦學理念和教學內容深深吸引了他,讓他的內心逐漸產生了動搖,也由此開啟了這充滿變數與探索的一年。
這一年初春,阿才像往常一樣在私塾裡給學生們授課,教的依舊是《論語》《孟子》這些傳統經典。課堂上,孩子們搖頭晃腦地跟著他誦讀著文章,阿才看著他們稚嫩的臉龐,心中滿是對傳承傳統學問的責任感。
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阿才去城裡的書局買書時,聽到旁邊幾位讀書人在談論著新式學堂的事兒。一位年輕的書生興奮地說道:“你們聽說了嗎?如今上海這邊要開辦好幾所新式學堂了,裡面教的可都是些前所未聞的學問,像什麼天文地理、洋文算術,感覺可有意思了,說是要培養能跟洋人打交道、懂先進技術的人才呢。”
另一位年長些的先生卻皺著眉頭反駁道:“哼,那都是些洋玩意兒,學了能有什麼用,咱老祖宗傳下來的學問才是正道,這新式學堂啊,就是在誤人子弟,我看長久不了。”
阿才聽了他們的爭論,心裡不禁泛起了漣漪,他此前一直沉浸在傳統學問裡,對這些新式的東西雖有所耳聞,但並未深入瞭解,如今聽來,好奇心被徹底勾了起來,想著一定要找機會去看看那些新式學堂到底是個什麼樣。
過了幾日,阿才趁著閒暇時間,打聽到了一所正在籌備的新式學堂的地址,便迫不及待地前去一探究竟。當他來到學堂門口時,看到工人們正在忙碌地進行最後的裝修佈置,教室裡擺放著一些他從未見過的教學器具,黑板也比私塾裡的大了許多,還有一些洋人模樣的人在和中國的先生們交談著什麼。
阿才走進學堂,正巧遇到一位負責籌備的管事,管事見他一臉好奇的樣子,便熱情地介紹起來:“咱們這學堂啊,可是為了培養新式人才專門開辦的,以後會教孩子們算術,就是算那些複雜的數字和賬目啦,還有格致之學,能讓孩子們明白世間萬物的道理呢,外語也不能少,這樣就能跟洋人交流了呀。”
阿才聽著這些新鮮的內容,心中既驚訝又嚮往,他覺得這些學問好像開啟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和自己平日裡教的東西太不一樣了。回到私塾後,阿才的心思就再也收不回來了,他開始偷偷收集一些關於新式學問的書籍資料,利用課餘時間自己鑽研起來,那些陌生的概念和知識常常讓他看得一頭霧水,但他並沒有放棄,反而越學越有興趣。
隨著天氣漸漸轉暖,阿才所在的私塾裡也有學生聽聞了新式學堂的事兒,跑來問他:“先生,外面那些新式學堂好像很有趣呢,我們能不能去那裡上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