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路偷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主題進行創作,像高爾基的《母親》就塑造了一位勇敢投身革命、傳播真理的母親形象,對蘇聯國內民眾的思想凝聚、社會主義信念的強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和魯迅所處的中國,以揭露黑暗、喚醒民眾反抗壓迫的文學創作目的有所不同,體現出不同政治體制和社會發展方向下文學的不同使命,蘇聯文學服務於社會主義建設,而魯迅的文學是為了打破舊中國的枷鎖。
在美國,文學創作風格多樣,有反映經濟大蕭條下底層人民生活困苦的現實主義作品,也有充滿奇幻想象的科幻、冒險類文學。比如斯坦貝克的《憤怒的葡萄》描繪了農民在經濟危機中失去土地、艱難求生的場景,引發人們對社會公平的思考;而像《綠野仙蹤》這樣的童話文學則以奇幻的故事給人們帶來別樣的閱讀體驗。與魯迅透過文學喚起民族抗爭意識不同,美國文學更多是基於國內經濟、社會現象進行多元化的呈現,反映出不同國家的國情和麵臨的主要問題對文學創作的影響,美國當時主要應對國內經濟危機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
在英國,文學有著深厚的傳統底蘊,當時的作家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既有對貴族生活、歷史故事等進行細膩描寫的作品,也有關注社會變革、工人階級生活的內容。如狄更斯式的批判現實主義風格依舊有著影響力,同時也有新的文學思潮在湧動。相較於魯迅對舊中國社會全面深刻的批判,英國文學的批判更多是夾雜在對不同階層生活、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描述中,體現出不同國家文化傳承和社會結構下文學批判的不同方式,英國有著相對穩定的社會階層結構,文學創作也受其影響。
在德國,在納粹勢力逐漸崛起的背景下,文學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許多進步作家的作品被禁止發行,他們本人甚至遭到迫害,而納粹扶持的一些宣揚種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的文學作品大行其道,試圖洗腦民眾,為其獨裁統治和對外侵略服務。這與魯迅以筆為武器扞衛民族尊嚴、喚醒民眾良知形成了鮮明對比,德國文學在當時被法西斯扭曲,失去了其本應有的自由與正義,反映出不同政治走向對文學的破壞作用,德國陷入了黑暗的法西斯統治,文學淪為了其統治的工具。
在印度,當時正處於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時期,文學也成為了表達民族訴求、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重要手段。許多印度作家用本土語言和英語創作,描寫印度人民在殖民統治下的苦難生活、對傳統文化的堅守以及對獨立自由的渴望,像泰戈爾的詩歌就飽含著對祖國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嚮往,與魯迅為喚醒中國民眾反抗外敵入侵、擺脫國內壓迫有著相似的民族精神內涵,但又因兩國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而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體現出不同被殖民國家在文學上展現民族抗爭的獨特性,印度文學融合了其自身深厚的宗教文化等元素來傳遞民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