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路偷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雖然不能公開教學了,但還是會利用一些機會,給學生們推薦一些好書,告訴他們要學會獨立思考,不要盲目跟從。
有一次,她趁著幫學校整理圖書館的機會,把一些經典的文學名著和科普書籍偷偷藏了起來,避免它們被當成“毒草”銷燬。她對一起整理的同事說:“這些書都是寶貴的財富啊,等以後運動結束了,咱們的學生還得靠它們來增長見識呢。”
然而,“文化大革命”並沒有很快結束,反而持續了漫長的十年,這十年間,林衛紅經歷了無數的委屈、無奈和痛苦,但她始終保持著內心的善良和對教育事業的那份初心,期待著國家能夠早日恢復正常,重新走上正軌。
終於,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了,林衛紅看著國家開始撥亂反正,各項事業逐漸復甦,心中滿是感慨。她又重新回到了熟悉的講臺上,這一次,她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教學機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培養新一代的學生中,希望他們能夠銘記歷史,努力學習,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1. 中國: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原本是出於防止資本主義復辟、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衷,但卻被反革命集團利用,演變成了一場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它使黨、國家和社會的正常秩序遭到嚴重破壞,經濟瀕臨崩潰邊緣,教育、科學、文化等各項事業受到極大衝擊,大量幹部和知識分子遭受迫害,不過也讓黨和人民深刻認識到了錯誤路線的危害,為後續的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等正確決策積累了經驗教訓,促使國家更加堅定地沿著正確的社會主義道路前行。
2. 蘇聯:蘇聯當時與中國關係處於緊張對峙狀態,看到中國陷入“文化大革命”的內亂中,蘇聯一方面從政治上對中國進行批判,試圖利用這個機會在國際上抹黑中國;另一方面也在觀望這場運動對中國國內局勢以及社會主義陣營的影響,不過隨著後來中國逐漸走出困境,恢復發展,蘇聯也意識到中國有著強大的自我糾錯和恢復能力,對中國的態度也在後續有所調整。
3. 美國:美國一直奉行遏制新中國的政策,對於中國“文化大革命”,美國起初抱著幸災樂禍的心態,認為中國陷入內亂會使其國力衰退,更有利於美國在亞洲乃至全球的戰略佈局。但隨著時間推移,美國也看到了中國人民在困境中依然有著頑強的凝聚力,並且在“文革”結束後迅速開啟改革發展的新局面,美國開始重新審視對中國的政策,態度也逐漸變得更加謹慎。
4. 英國:英國正處於調整對外政策和關注國際局勢變化的階段,看到中國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英國認識到中國國內面臨的複雜局面以及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中的曲折。雖然英國與美國有同盟關係,但也開始從更客觀的角度看待中國的發展,看到中國在經歷這場內亂後又能重新崛起,思考在新的形勢下如何與中國在有限的領域開展接觸,避免因片面解讀而錯失可能的利益機會。
5. 法國:法國當時在探索自身的國際地位和對外關係拓展,對中國“文化大革命”有所瞭解後,看到了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艱難探索與出現的嚴重問題。法國不再單純追隨美國的觀點,而是從自身利益出發,考慮能否在文化、經濟等方面與中國進行一定交流,試圖透過更多瞭解中國來更好地把握亞洲地區的局勢變化以及尋找與中國合作的契合點。
6. 印度:印度在1947年獨立後也在謀求自身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看到中國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印度既關注到中國國內的混亂局面,也看到了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遭遇的挫折。印度希望從中學習借鑑經驗教訓,同時也思考如何與中國在保持友好關係的基礎上,在經濟、文化等領域開展更深入的交流,促進亞洲地區的和平與發展。
7. 日本:日本當時處於美國佔領管制之下,國內在艱難恢復發展中,對於中國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的訊息,日本民間有識之士看到了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曲折經歷,對中國的發展有了新的認識,而日本政府則更多受美國影響,對中國的發展抱著複雜心態,既想利用這些情況附和美國抹黑中國,又意識到中國自身的發展潛力和與中國保持一定聯絡的潛在價值,開始思考如何在新的形勢下與中國進行有限的往來,以適應國際局勢變化。
8. 加拿大:加拿大在國際事務中與美國聯絡較密切,受美國遏制中國政策的影響,起初對中國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存在誤解和偏見。但隨著對中國實際情況的瞭解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