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出現了一個狀況。
在座的比丘、比丘尼,就是出家眾,裡面“有懷增上慢”……這個地方懷增上慢的出家眾,蕅益大師說,因為他們多修道,所以得禪定,就是說這種比丘、比丘尼都是有禪定的。禪定當中,因為他本身沒有學習教理,就“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把初禪當初果,乃至於四禪為四果。這種錯認訊息的情況,如果他沒有對外宣說,只是心裡面有這樣想法,叫增上慢;如果他把它講出來,那就是大妄語戒了。看這裡的意思,這個增上慢就是他沒有對外宣說,但是他的確有這個想法。他高慢的原因就是錯認訊息。這第一個,出家眾以禪定而為聖道。
第二個,這個五千裡面也有居士。男眾居士的我慢是多福德故,所以高慢。這些男居士有多福德。女眾優婆夷是為什麼呢?是不信,智慧淺故,過去生缺乏真如三昧的善根。
“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他們犯了一種共同的過失,“不自見其過”。他沒有一種自我反省的功能,因此對於戒(這個戒包括身口二業的律儀以及意業的定共、道共戒)都有缺漏,他不能夠反省。為什麼不能反省呢?有兩個理由:第一個,智慧善根淺薄;第二個就是高慢。也因此他就護惜心中的瑕疵。這個瑕疵就是,在白玉里面的叫瑕,白玉之外的叫疵。這種小智慧小善根人是大眾的糟糠。這個糟就是古代用米跟麥釀酒的時候,下面那個渣,那個沉澱物叫糟;糠就是白米的穀皮,叫做糠。總之他們都是隻會從事相上修學,對於理觀的真如三昧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佛威德故去”。
其實,佛陀只是保持默然。但是你要知道,佛陀那種默然的力量也不可思議,佛陀不說話就是一種威德。佛陀在舍利弗三請的時候,三次保持默然,就逼迫這些缺乏善根福德的人,“不堪受是法”,就離開了。因此,他們離開以後,“此眾無枝葉,唯有諸真實。”就是與會大眾沒有這些小根機、小胸量的,這些人都能夠接受真實無漏的妙法。
也就是說,佛陀將演妙法,只有兩種情況:你要麼留下,要麼離開。當然,這個地方離開也可以理解,因為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改變。佛陀過去也如實地宣說因果的修證,現在突然間要把它改造成一種真如的開顯。這從因緣果報的修證變成自性功德的開顯,一個是有所得的向外攀緣,一個是無所得的向內觀照,當然有些人會受不了。這個可以理解,尤其是有高慢心、執著心又重的人。
當然有人就問了(有古德的註解就這麼說了):佛陀您老人家有無量的方便力,您老人家可以用秘密說、不定說嘛。他們在,您就稍微施設一點方便,他們喜歡聽、對他們有幫助的。古德說,不可以這樣!因為《法華經》叫純圓獨妙,如果它出現了一點方便,那糟糕了,那整部經都沒有意義了。這樣的話,到了後世,我們不知道哪一句話是佛陀真實語,哪一句話又是方便,就像我們看阿含、方等一樣。阿含、方等、般若,其實佛陀也有一些真如三昧的思想在裡面,但是你混在一起,誰也看不清楚了。
諸位!《法華經》,你要麼接受,你要麼離開,你只有兩種選擇。佛陀不再委屈求全了。佛陀已經講了四十幾年的方便,現在是要把真話全部吐出來的時候了。所以“唯有一真實”,就是,《法華經》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沒有一句話是佛陀方便說。這樣子,到了後世我們才可以有一個標準。就是說,當這句話在這個經典是這麼說,當那句話在這個經典是這麼說,標準何在?就從《法華經》判斷:哦,這個是佛陀不了義說,這個是佛陀了義說。也就是說,佛陀必須要留一部經典當做一種判定的標準。所以,你如果沒辦法接受,也只能讓你離開了。不能為了你,把整個《法華經》的純圓獨妙又降格了。所以他們的離開是必須的,這樣子才能夠成就妙法的開演。
辛二、頌上正說 分二
壬一、頌四佛章 分四
癸一、頌諸佛 分五
子一、頌施權
四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過去、現在、未來三尊佛,總共四尊佛。先頌諸佛。“頌諸佛”裡面分五段。五段裡面先看第一個,“頌施權”,佛陀當初是怎麼樣來施設方便的。這個方便,當初的想法是怎麼安立的。
舍利弗善聽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為眾生說
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於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