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們就看不出裡面的核心思想。如果你用權教的因緣觀,你說你一生,你示現做一隻鹿,好不容易做一隻鹿王,結果你一生只度了兩個眾生。萬一你要是為這個懷孕的母鹿犧牲了,你也只度了兩個眾生。說佛陀行菩薩道的時候,說割肉喂鷹,這隻鴿子被老鷹追,佛陀把它藏起來。老鷹說你不公平,你為了保護鴿子,結果我餓死了。佛陀就把這鴿子拿去稱,看這個多重,我就割多少肉來彌補你。說捨身飼虎,看老虎沒東西吃了,佛陀跳到老虎坑裡,去喂這個老虎。從我們一般的因緣觀是說,這樣子度眾生要度到什麼時候?說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那你這樣一一地要度到什麼時候?
諸位!我們一般的凡夫,長時間受因緣所生法的這種影響,就落入了心外求法。其實不是這樣子。如果從因緣的角度,是沒有辦法成熟眾生、莊嚴淨土的。就像《大智度論》所說的,單一的功德是不能成熟眾生的。它是這樣子:佛陀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是借事修心。就是說,鹿王犧牲生命來救這個母鹿,它不是在造這個善業,它是在實踐它的理想。這樣懂嗎?它是在實踐它的願望。因為它曾經受了菩薩戒,因地所發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它的重點不是針對這個眾生,而是實踐它的願望。
所以《金剛經》講的很重要,它說菩薩如果有度眾生的想法,這個就不是菩薩了,就是你心外求法了。菩薩在度眾生,他不管你是誰的。重點不是你是鴿子,重點也不是說你是老虎,或者你是母鹿,重點是他遇到因緣,能夠實踐他的願望,他就去做。而他每一次在犧牲奉獻的時候,他的願望就慢慢地增長廣大了。等到有一天,他的願力已經有能力做到“眾生無邊誓願度”了——當然,實踐上要靠因緣,但是他自己主觀的能力已經達到了,這個人就成佛了。
佛身淨土不是靠善業力成就的,不是靠善業,而是他自己的菩提願,他的自性功德力,自己現出佛身淨土的。如果你今天心外求法,就給你無量無邊阿僧只劫,你也創造不出一個佛身淨土出來。我們前面講系珠喻,就是你不能夠說,你努力地工作去賺錢的。這個叫做什麼?這叫資生困難。你應該把你那摩尼寶珠拿出來用。就是說,你要想辦法啟動你的自性功德力。
而啟動自性功德力,只有兩個方法:一個清淨心,一個菩提願。
我們舉實際的例子,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得到。就是你看,很多人受了菩薩戒以後,產生重大變化。所以,修行當中受菩薩戒是一個關卡,出家受比丘戒又是一個關卡。你看說,欸,我隔壁的受了菩薩戒,他以前做功課,每一天做什麼功課,受了菩薩戒,他還是做那個功課。但是為什麼他受完菩薩戒三年後,欸,他業障消了,福報也變大了,智慧也開了,而他的事修功課卻一點都沒有變?
所以,這個是外行人看熱鬧、看因緣法,內行人是看真如法。就是說,他同樣的事修,他同樣的拜一部八十八佛,他同樣的每一天念一千聲佛號,但是他的心中他能唸的心多了一個菩提願,他多了一個摩尼寶珠。就是說,你今天沒有發菩提願,你是靠你的力量去創造功德;有智慧的人是靠摩尼寶珠來創造功德。就是說,你的摩尼寶珠要用來貿易,你事修要跟你內在的理觀,跟清淨心、菩提願要經常互動。
所以,為什麼諸佛菩薩能夠創造這麼廣大清淨的國土,攝受那麼多眾生?他不是靠因緣修。《大智度論》說了,靠獨行功德不足以莊嚴淨土。那怎麼辦呢?要須有願,你去靠菩提願。就是,你所做的事情,都一定要跟你內在的自性功德對接。如果你幫助眾生,你去做義工,你還想著人天果報,那你就完了,你這個人格局就很小。如果說,欸,我不求回報,我這樣子做只有一件事情,我在滿足我的菩提願。恭喜你!你未來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因為你已經開始在用摩尼寶珠修行了。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看諸佛的成熟眾生、莊嚴淨土,這個事修只是一個過程,它重點是要在生生世世當中去滿他的菩提願。他菩提願成功了,他就示現應身佛了。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菩薩是怎麼成就法身淨土的,是這樣來的。
我們看講義附表第二十五,補充講表第四十二面<授學無學人記品>。我們把這個品目解釋一下,這個地方有兩段。
一、解釋品目
研真斷惑,慕求勝見,名之為“學”。真窮惑盡,勝見已極,無所復學,名為“無學”。今佛與小乘四果四向聲聞弟子授記,故名<< 授學無學人記品>> 。
我們把這個“學”跟“無學”做一個簡單的定義。
什麼叫“學”呢?“研真斷惑,慕求勝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