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青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年底,劉少康坐在臺灣城辦公樓內,正仔細看著手中的大明情報,臺灣之事告一段落,正穩步發展,不需要時刻盯著,漸漸將目光轉向大明國內。
一六四二年,對於大明來說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在外先是遼東松錦戰役慘敗,十萬明軍精銳死的死,降的降,崇禎傾國之力打造的松錦防線宣佈告破,整個遼東失守,被給予厚望的洪承疇、祖大壽被俘投降,大明邊關官軍被打斷脊樑,只剩下吳三桂在山海關苦苦支撐。
在內李自成決黃河沖毀開封,打下河南,殺死陝西總督傅宗龍,又擊敗大明庭柱之臣孫傳庭,聲威浩大。
張獻忠縱橫西南,當者披靡。
各地義軍群起,遍地烽煙。
朝廷每日爭論不休,卻手頭無糧無餉,面對糜爛的局勢束手無策,雖然每天朝會都在激烈的討論,可都是無用功,一點問題都解決不了。
十月,清軍第六次突破長城隘口,攻入山東,各地官軍不敢應戰,原地觀望,山東遭逢大難,清軍攻佔六十多個州縣,殺死魯王及以下上千名宗族成員和大小官員,擄走三十多萬百姓,劫掠金銀財貨無數,山東大部分變成一片廢墟。
可笑的是崇禎眼睜睜的看著清軍肆虐,卻打壓勤王部隊,唐王朱聿鍵自掏腰包組建軍隊北上準備抵抗清軍,結果被崇禎勒令遣散,原因竟然是涉嫌謀反。結果他還真下手了,將唐王抓捕下獄。
這種昏庸行為導致以後李自成要攻打北京時因為此事讓大明其他地區的藩王、手握大權的武將全體圍觀,再也沒有人敢組建勤王軍了。
“哎,這崇禎昏招頻出,荒唐可笑,吊死在煤山也不冤,怨不得人啊!”
劉少康將這些情報放下,輕嘆一聲,歷史車輪照舊向前,大勢滔滔,不知道自己這個逆行者能不能成功。
時間進入臘月中,大明朝北方在這一年顯得格外寒冷。
宏偉莊嚴的紫禁城皇極大殿之內,溫暖如春,這得益於巧妙的地暖設計,地磚下有縱橫相通火道,火道通火爐。另外大殿內擺放九個火盆,裡面的炭火通紅。
大殿內文武官員拿著笏板,躬身而立,在他們前面,崇禎帝高坐龍椅,聽著大臣們彙報工作。
崇禎此時也就三十歲出頭,本應青壯年的他已顯老態,臉色蒼白,眉頭緊鎖,神情疲憊,繁重的國事和紛亂的局勢壓的他喘不過氣。
他是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外最勤奮的皇帝了,每天堅持早朝,幾乎一天不落,不過他空有治國之心,卻沒有治國之能,所謂的勤政,不過是自我感動罷了。另因性格多疑,剛愎自用,固執暴躁,導致他不信任任何大臣,只要被他抓住一點把柄,就能無限擴大。在任期間殺了四個尚書,七個總督,十一個巡撫,走馬換燈般換了五十個內閣大學士,比如在軍事上極為重要的兵部尚書換了十四個,導致軍事策略頻繁變動,能打勝仗才怪。甚至一天之內殺了三十六個大臣。其中不乏袁崇煥、孫元化這樣的能臣忠臣。
另外施政不當,把稅賦都加在農民身上,對商人幾乎徵稅,錢糧不濟,財政破產,無法支撐偌大的亂局。
不過這些還不足以讓他成為亡國之君,天意如此,趕上小冰河時期,天災不斷,糧食減產,又有努爾哈赤、皇太極這樣的主角般的對手,這些要素集中在一起,任他如何殫精竭慮,仍無法改變命運。
“陛下,臣這裡有臺灣島一份請求招安的信!”兵部尚書張國維跪地奏道。
沒錯,是跪著,明朝自朱元璋起為了彰顯皇權,要求官員要跪地說話,比如就像張國維一奏事前要跪在地上。
張國維,明末抗清名臣,此人最善水利,著有一部七十萬字的《吳中水利全書》,是非常重要的水利文獻。
此時剛剛接任前任尚書的位子,因為提出幾條防禦策略,很受崇禎認可。
“臺灣島?”崇禎一愣,對這個名字有些陌生,隨即恍然,敲敲額頭,“臺灣,東番?”
明朝官方對臺灣的稱呼很多,早期稱呼為東番,中期有了大灣、大員、臺員的稱呼,後來萬曆時期因為臺灣地形如彎弓,浮海如平臺,因此而得名。
“正是此地!”
崇禎鬆了一口氣,本來以為又是哪個地方出現了新的反賊,原來是臺灣這個化外之地。
“是誰請求招安?”
“此人名叫劉少康,曾和福建總兵鄭芝龍一樣為海寇,他們成功趕跑紅毛人,想要和臺灣一起歸附大明,為此將繳獲的價值五十萬兩白銀東西上繳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