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千萬不要以為打“君子之戰”就不需要指揮藝術了。
春秋時代之所以有“君子之戰”這種模式,跟會約定地點和等待敵軍列好陣型再開打之外,包括了許許多多得到認可的資格,比如只有貴族可以殺死貴族,想俘虜貴族要遞上一塊玉石,等等。
如果約定地點,再讓兩軍有足夠的時間列陣,打起來之後不需要有任何的調整,乾脆就進行排隊互砍算了。
指揮官的作用是進行戰場排程,例如某個方陣撐不住,安排好新的方陣,將撐不住的方陣向後調動,準備好的新方陣頂上去替補。
別以為僅僅是在調動方陣而已,起碼要判斷哪個方陣快要頂不住,又是哪個方陣頂上去最為合適,更要掌握期間的時機,不然被敵軍打破缺口,整個陣型就要亂掉,再失去那場交戰的勝利,淪為戰敗的一方。
古典戰爭的初期,指揮官的作用其實還沒有那麼高,比拼的是實際參戰者的意志以及對殺人術的掌握。
隨著時間一直流逝,慢慢很多規則發生了改變,指揮官擔負的責任漸漸加大,也就出現了一種叫“戰將”的職業。
這個“戰將”的職業誕生,交戰雙方開始有了“武將單挑”這個節目,用於展現戰車組的武勇,提升己方的獲勝信念,打擊敵軍計程車氣。
春秋古典時代戰爭的“致師”後來被羅貫中採用到自己的小說《三國演義》之中。實際上自從進入戰國時代之後,諸夏大地發生“武將單挑”的次數就變得屈指可數,想要玩一手列陣都需要是戰爭進入對峙狀態,更多是兩軍碰面有人喊嗓子“給我衝”就開打了。
爆發短兵相接的晉軍和吳軍,進入到“戰列線”激戰模式之下,能夠看到正在交戰的雙方士兵都是手持長戈或長矛,他們盡力發揮手中武器一寸長一寸強的特點,每一步的前進或是後退都顯得小心翼翼。
進退的選擇肯定要謹慎,一個不小心就要被敵軍勾中或是劃到,手腳或軀幹受傷就會影響戰鬥力,乃至於當場失去戰鬥力;脖子被勾中?以戈的構造判定,脖子被那麼勾,腦袋不掉下去,死也絕對是死定了。
長矛這種武器是在春秋中期開始被大量使用於“戰列線”的交戰之中,原因是操作起來比戈簡單,往前刺可以對敵人造成殺傷效果。
最先大批次使用長矛的是楚軍,他們確實也一度在“戰列線”交戰方式中佔盡了便宜,後來列國就效仿列裝長矛了。
戰場正在進行“戰列線”交鋒的晉軍和吳軍,除了能看到長矛與長戈之外,還能看到“戈矛”這種混合體。
而“戈矛”又是楚國的發明,後面又被列國所效仿,在春秋晚期被大量使用。
所謂“戈矛”就是有戈的各種構造,再加上一個矛頭,能使出戈的勾、啄等戰技,也能很直接地用刺的方式來對敵人造成殺傷效果。
現如今的“戰列線”交鋒還沒有加入各種花式取巧,比拼是雙方士兵的戰技與意志力。
戰技就是有效保護自己的同時,還能對敵人進行輸出。
意志力的比拼則是身邊的袍澤一個又一個倒下,親眼看到那一幕幕計程車兵要在精神層次上頂住壓力,不能逃跑只是基礎素質,保持鎮定及時補位再持續操控武器輸出才是關鍵。
到了“排排站槍斃”的時代,其實比的也是意志力,誰能夠對袍澤的死傷更“麻木”一些,放入正確配量的火藥,不把通條這玩意忘記拿出來,扣動扳機有效將彈丸發射出去,得勝的機率肯定就更大了。
準度?線膛槍被髮明出來之前,講射擊準度不是在開玩笑嗎?
等待槍械能保證準度,誰還在玩什麼“排排站槍斃”呢?變成在玩散兵線列了。
在無法放手玩“兵者詭道”的交戰方式之下,指揮晉軍的智宵、魏駒、韓庚、趙毋恤以及指揮吳軍的伍子胥、孫武,他們在比拼誰的眼睛更放亮一些,不要中了對方的某個陷阱。
“第七‘列’到第十一‘列’突進過猛,派人阻其推進。”智宵已經不在戰車,來到一輛巢車之上。
橫為行,豎為列。
晉軍與吳軍都是排成了三“行”的佈置,一“列”就是單獨一個步兵方陣。
在“戰列線”的交戰模式下,每一個單獨的步兵方陣,他們的交戰狀況都不會一樣,戰損率高一定會讓方陣的厚度變得越來越薄,乃至於頂不住當場潰散。
跟智宵站在同一輛巢車上面的魏駒也發現了異常。
並不是吳軍很刻意地在後退,晉軍得到第七“列”到第十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