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然了,既然是以韓氏的兵力佔多數,他們該得的利益肯定不會缺。
智宵其實不想讓趙氏那麼快滅亡,尤其是在智氏、魏氏和韓氏共同出兵的情況下被滅。
如果趙氏是那種滅亡的模式,屬於趙氏的地盤和人口就要被三家瓜分,勢必要對智氏在未來留存極大的威脅。
智氏修建了“函谷”這一座關隘,能夠進入關中的可選道路卻不止那一條,其中的一條在晉國的西北部。
在以前,秦國入侵晉國幾乎沒有選擇從渭水沿線進軍,屢屢都是先北上再借道白翟,隨後渡過大河進入晉國的西北部。
既然秦軍能夠從西向東進軍,來自東邊的軍隊自然也能由東向西進軍,對吧?
大體上,可以提供大量部隊行軍的路線就是那兩條,日後關東聯軍之所以一次次硬著頭皮攻打“函谷關”的原因不復雜,另一條的路線著實太遠,後勤難以供應的同時,由晉地西北方向進軍關中還要走很廣袤的山地。
在行軍選項上,歷來就是能夠縮短路程就不會挑遠路,多十里都會給後勤造成難以想象的壓力;再來就是要極力避開山地的地形,為的就是避免遭到埋伏。
在進入關中的其它路線上,由楚國西北進軍也是其中的一條,只是這一條路線的山地極多,再來就是對山東聯軍來說路線比從晉地西北部進軍還要長。
因此,楚國獨自出兵肯定是從自家的地盤出發,換作楚國與其他國家結盟則一定是選“函谷關”的這一條路線。
另一條進入關中的道路在蜀地,該路線是所有可選路徑中最差的一條,並且棧道沒有被修建完成,壓根就沒有什麼路可走。
智宵記得歷史上的秦國數次面臨大危機,大多數是山東聯軍走晉地西北進入關中造成,皆是秦國沒有想到山東聯軍會繞過“函谷關”,一時失算給自己釀成大錯;而“函谷關”其實也有被攻破的例子,秦人奮死抵抗外加山東列國爆發矛盾,危機最終才得到瞭解決。
所以了,智宵決不允許趙氏當前的地盤被魏氏或韓氏獨佔,甚至不願意接受遭到瓜分的格局,奈何小破球不是缺了智宵就不會自傳,很多事情也不是智宵所能控制,只能是選擇勉力而為。
“組聯軍共同討伐,或成我家底線,不可干擾尤多。”智申知道智宵對趙氏的安排,奉勸該退讓的時候不要保持強硬。
智宵點了點頭,應道:“父親放心。”
韓氏為了報國仇家恨,選擇無視中山國是狄戎混居之國的事實,事情到了這種地步,智氏再去進行阻擾的話,韓氏不羞怒才是怪事了。
魏氏雖然在集中封地,但是能夠在北部獲得一塊地盤,他們哪能夠不知道可以制衡智氏,有機會怎麼願意放棄?
智氏本身就沒有阻止的理由,只能是選擇加入進去,再用成績來換取戰後的果實。
“你知便好。”智申一直都很放心智宵在政治上的理智,也放心智宵來領導智氏,要說有什麼不放心則是比較私人的方面了。
現在,智氏已經將秦國的事情解決了大半,剩下就是現在稱之為“冀”地,日後改名叫隴西的那一片土地。
智氏目前沒有餘力剿滅或是驅趕在“冀”地的秦人,也無法對秦地北部的義渠、烏氏動手。
想對義渠或烏氏動手?智氏只能等三家分晉之後了。
到各自立國之後,三個國家在一開始必然需要維持同氣連枝的狀態,免得給了老牌諸侯國可乘之機。
至於三晉什麼時候成為敵對?其實看得還是那些老牌諸侯國,他們有實力威脅到三晉,三晉自然會擱置爭議與矛盾一致對外;到了他們難以威脅到三晉之日,三家原本擱置的爭議和矛盾會爆發,說不定三家打起來比應對其他列國還要激烈和殘酷。
在中山國使節的四處奔走串聯之下,晉國打破了常規選擇妥協,組成聯軍討伐趙氏的進展速度一再被加快。
而那一段出現的插曲,也就是秦廷被覆滅,大半秦地盡歸智氏,知道了的人假裝沒有聽說,背地裡的暗流湧動卻是極大。
首先就是魏氏感受到了緊迫感,哪怕魏駒再怎麼不著急,有的是魏氏的人著急再進行敦促。
整個魏氏開始在往狂暴的方向快步踏進,使用更多的資源用於研究攻城器械,選拔更多的人來成為重步兵,耗費在軍事上的資源成數十倍在投入。
智宵窺知魏氏的動作後,心想:“魏氏還是選了精兵路線。”
什麼意思?
在智氏、韓氏等等勢力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