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鄭國在二十多年前還是二流強國中的大佬,一直能夠壓著宋國在打,政治地位方面也不是那麼差。
時至今日,鄭國在魏氏的入侵下失去了北部大片疆土,隨後又在與魏氏的較量中損失大批精銳,以至於從政治地位到實際軍力是真的不太行了。
而宋國從一開始就是二流強國中靠前的一個諸侯國,一度還爬上了一流強國的地位,只不過由於是殷商後裔之國的關係,他們很清楚自己該有多麼低調就應該那麼低調。
宋國滅掉曹國,意味著宋國已經在轉變國策,也就是不再那麼低調了。
這裡也是宋國君臣的清醒,他們明確察覺到國際格局必然出現變化,想要抓住每一次能夠擴張的機會。
在鄭國遭到新一輪入侵的時候,吳國用派去晉軍那邊的使節被殺當擋箭牌,沒有給出要不要派兵救援鄭國的明確答覆。
當前的狀況變成鄭國需要吳國,導致鄭國這一邊對上吳國硬不起來,相反要儘可能地討好吳國。
“宋君無有悔改,明言大王若不發兵,彼國自會前往奪回‘陶丘’之地。”伯噽說這句話的時候很是小心翼翼。
宋國與鄭國的情況不同,宋國是在吳國的盛情邀請下才參與會盟,等於就是吳國主動求著宋國,不是宋國非要跟吳國攪和到一塊。
誰掌握主動權,誰就擁有更大的話語權,一直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沒有人會不清楚吧?
吳君夫差看上去比較生氣,話卻說得很軟,問道:“候寡人片刻都不允?”
現在的情況,確實是吳國對宋國的索求更多,包括自家的後路掌握在宋國手裡,後勤方面也有太多需要宋國幫忙的地方。
直白說就是,宋國站到吳國這一邊,吳國北上不止沒有後路被斷的憂慮,後勤補給的難度也會呈幾何下降趨勢。
伯噽苦笑說道:“大王拒不接見鄭君,留有、留有……後患。”
是的,吳君夫差屢屢拒絕鄭君勝的會面邀請,事情辦得太粗糙了。
用吳國君臣的心態來說,他們對鄭國並不重視,有些戲份連演都懶得演。
俺都是當世霸主了,對不對?
鄭國是小弟,要是小弟一開口,俺這個老大就屁顛屁顛遵從,是不是該好好捋一捋誰到底才是老大這個話題?
這裡也是吳國第一次當老大,委實缺乏相關的經驗。
再來便是吳國君臣認為的老大,搞不懂當世老大的義務和責任了。
晉國當了那麼多年的老大,十場戰役至少有七場就是為了救援小弟發動,不看各諸侯老實上貢的背景,簡直跟一名絕世好大哥差不多。
重點在什麼?列國上交保護費,雙方等於存在契約,拿了好處的老大在小弟有難時出力,其實就是履行該履行的契約精神而已。
說得更通透一些,無非就是你好我也好,那一套拿錢辦事的規則。
也許第一次當老大的吳國君臣,他們以為老大就是光佔便宜,不需要有絲毫半點的付出?
如果吳國君臣是那種想法,講實話就是思路好像並沒有錯。
問題只有一個,吳國必須是當世獨強,不止要有實力能夠鎮壓任何敢冒頭的敵對方,連帶也要把持住小弟各方各面的命脈。
在往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無論諸夏是否作為大一統王朝,其實自喻正朔的王朝,他們玩得就是晉國當霸主的那一套規則。
用吳國君臣那種心態來當老大的玩法,瞭解世界歷史與時勢動態會發現:不就是西方強盜的那一套嘛!
吳君夫差當然知道“陶丘”的歸屬對宋國無比重要,恰恰因為知道“陶丘”的重要性,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思考。
“大王?”伯噽注視著吳君夫差,無比認真地說道:“我(吳國)不可使宋國悖離。”
“明明是寡人掌握主動權,不應該是晉軍被牽著鼻子走嗎?怎麼變成寡人要被晉人牽著鼻子走了呢!”吳君夫差心想。
吳君夫差眼眸恢復焦距,說道:“太宰速速回國,命孫長卿即刻北上聽命。”
晉國那邊有老六!
要是晉國不再端著霸主的架子,晉軍本來就很能打,再使用吳國那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招數,敢問當世誰能扛得住?
伯噽很高興地應道:“臣當即回國。”
吳君夫差“嗯”的拉了一個長音,再用力擺了擺手,示意伯噽馬上就走。
等伯噽離去之後,吳君夫差又喚來公孫聖,吩咐道:“邀宋君晚間會晤,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