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僅僅是得到周天子派出單公遠認證為諸侯盟主,真的就是吳君夫差賺到了。
有了盟主的身份,吳君夫差就此以後便能夠名正言順地號令諸侯,包括每一年從列國獲得上貢,爆發戰爭了從各國召喚軍隊聽命。
晉國為什麼年年有軍事行動,一再耗費就是拖不垮?因為晉軍幾乎每戰必勝,再來就是晉國能夠從列國身上一再吸血。
作為眾諸侯的盟主,沒有軍事行動依舊可以獲得列國的上貢,等於是每年除了有自己的產出之外,還有許多外快可以賺;有軍事行動的時候,列國要派出軍隊聽命,一搞之下搞得盟主在忙碌,列國也沒有能夠修生養息。
吳君夫差很期待收到外快的那一天,更加憧憬可以隨時從列國徵召軍隊前來聽命效力。
這種“吾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存在於吳國至少一百五十年,直至吳君夫差這一代人可算完成,再讓吳君夫差感到多麼自滿都是正常的。
確實取得了祖先期盼卻是未能完成的目標,不能為自己感到自豪嗎?沒有這種道理的。
再則,吳君夫差並沒有變得飄飄然,表現出來的自信是給其餘人看,增強麾下的自豪感與自信心,內心裡很明白決不能真的小覷晉國。
這叫什麼?從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去重視敵人。
吳軍待在“黃池”不動彈,每天遊走在濟水沿途的探子極多,隨時注意晉軍有沒有渡河的跡象,或是晉軍沒有進行分兵。
有著極強敵意的兩個陣營,吳軍沒有像表現出來的狂妄那般輕敵大意,晉軍這邊則似乎被怎麼安全渡河給難住了。
“吳君絕非宋襄公。”韓不信一點嘲笑宋襄公的意思都沒有,相反還是非常認可的。
宋襄公是誰?就是那位不趁楚軍渡河進行偷襲,又等楚軍渡河完畢結陣,再揮師展開堂堂正正較量的宋國之君。
在當代,只有內心陰暗的人才會嘲笑宋襄公,認為在宋襄公這個蠢蛋的領導下,宋國失去一場本來唾手可得的勝利。
戰役獲勝者的楚人,他們都沒有嘲笑宋襄公,只是當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看待。
不偷襲,不埋伏,更不幹半渡而擊的事情,兩軍等待對方列陣完畢再交戰,當時就是這種打法,沒有必要進行嘲笑,也不必認為自己得勝了需要愧疚。
會大肆嘲笑,再覺得真是愚不可及?大概就是隨時準備鑽規則空子的那一類人了。
智申看向智宵,問道:“我軍就此與敵軍對峙?”
智宵搖頭,說道:“若不交戰,正合吳君心意。”
北上進行會盟的吳君夫差已經大賺特賺,打不起來才是他所真正想要的。
當前的吳國雖然崛起,打楚國好像是成年人在打發育不完全的小孩,只是從來沒有戰勝過晉國。
因為吳國一再對楚國取得輝煌的勝利,導致吳國認為自己有覺得資格挑戰晉國,其實很能夠令人理解那種心態。
畢竟,楚國一直是跟晉國並駕齊驅的強國,能夠一再戰勝楚國,怎麼就不能挑戰晉國了呢?
韓不信當然知道打不起來才是吳國期盼的事情。
要是沒有打起來,吳國就輕易竊取了屬於晉國的地位,也等於晉國輕易將本來的地位拱手讓人。
問題是,有濟水橫在那裡,春季連綿雨季又讓河水暴漲,一些本來可以涉水橫渡的淺灘變深,晉軍這邊雖然有收集渡河用的船隻,關鍵是在吳軍的眼皮子底下渡河實在太危險。
智宵暫時還沒有收到孫武沒有隨軍北上的訊息,並且一點都不想在吳軍的威脅下渡河,心中對這一場戰役存在不小的忌憚。
“可使西路軍攻打鄭國,我軍在此與敵軍對峙。”智宵提出這個建議。
其實,他們這一支東路軍也能掉頭去攻打魯國。
智宵沒有提議攻打魯國,原因是打了魯國雖然有好處,但是獲得最大好處的家族不是智氏。
另外一點,他們陳兵在濟水北岸,能夠牽制住敵軍主力,方便西路軍盡情發揮。
到時候,吳君夫差若是眼睜睜看著晉軍攻打鄭國,鄭國肯定不樂意,其餘諸侯國也要懷疑自己與吳國為伍對不對了。
“吳君若救,我軍便有可乘之機;吳君若不救,必失天下民望,諸侯心生怨懟。”智宵將道理講的清清楚楚外加明明白白。
韓不信和智申聽完,動作很一致地點頭。
然後,韓不信說道:“我(東路軍)可北上擊魯,亦可南下攻宋。”
智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