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實際上,漢君宵經常因為自己定下的目標而苦惱,屢屢需要很辛苦才能夠忍受得住,就是忍得非常的辛苦。

一開始,漢君宵的目標是一統諸夏,隨著身份越來越高,手頭可用的力量變得愈來愈強,納悶的發現自己還是太弱小。

拿當前的漢國來說,以疆域而論只輸給了楚國和吳國,兵力方面卻是冠絕於諸夏任何一國。

在兵力上,漢君宵心裡有大概估算,漢國若是極限動員,大概能夠動員出四十萬左右的軍隊。

只不過,哪怕是漢君宵早就在囤積糧食與軍備,再一邊進行持續生產,其實也就能夠支撐四十萬軍隊連續作戰三年的時間,哪怕漢軍屢戰屢勝之下,有搶奪戰敗國的資源,仍舊會在後勤體系上造成崩潰。

那是什麼情況?別以為列國有多少存糧,拿比較富有的宋國為例子,他們的存糧不可能超過兩百石,其實也是每年進行積累。

其餘諸侯國的情況會更糟糕,舉國上下到了年尾極可能連五十萬石的存糧都沒有,需要來年的產出來繼續維持消耗。

漢國能夠極限動員出四十萬大軍,其餘的諸侯國呢?

漢君宵所知道的是,趙氏前後極盡動員,最多的時候趙毋恤擁兵接近二十萬。

那是趙氏面臨存亡危機下的竭力動員,一點不奢望趙氏有什麼將來了。

魏國極限動員,能夠集結的兵力絕對不會少於三十萬。

韓國相對差一些,極限動員估計也就二十萬左右。

像是楚國、吳國、宋國之類,一樣進行極限動員的話,兵力不會低於二十萬,最多可能會達到四十萬以上?

因此,哪怕漢軍一再取得軍事上的勝利,四十萬漢軍連續作戰,頂多就是維持最多六七年,過程中兵力肯定是越打越少,還會將整個“天下”都打爛。

根本不用過多的假設,漢君宵無比清楚一個打爛的“天下”將會如何去造成人口銳減,同時也萬分明白拿取了這樣的“天下”是在給異族製造崛起的機會。

為什麼會發生“五胡亂華”這個事件?因為東漢末年那些所謂的豪傑將“天下”給打爛了,諸夏大地的人口從五千五百萬銳減到不足一千六百萬,尤其是中原的人口銳減到了百里無雞鳴的地步,隨後司馬這個家族又爆發“八王之亂”才給了鮮卑、匈奴機會。

“即便我願意將整個天下打爛,其實也就註定不可能笑到最後,必然會被某人誰所取代。”漢君宵可不敢忽視人心。

開疆拓土是屬於君王的偉業,哪怕君王是為了民族生存空間著想,其餘人在那個過程中能夠品嚐到的只有苦難,沒有人會願意主動去過那種日子。

肯定沒有人願意為了少數人的王圖霸業主動去過苦日子,他們在短時間內會忍受,時間一長再有人帶頭,揭竿而起或許辦不到,擺爛則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這裡歷史答案出現在秦帝國的二世時期,僅是相隔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而已,曾經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那一支秦軍就消失了。

有一個事實還必須讓漢君宵接受,那便是沒有大一統共識之前,極短的時間內使用武力橫掃其餘諸侯國,更大的可能性是在給下一個王朝打工。

當然還存在另一個可能,只是要求實在太大,不能輕易達成。

那個可能便是生產力足夠,吞併一國之後能夠保障日常所需,減少新被兼併者的抵制心理,用更快的時間去進行融合。

只不過,那樣就變成了“老人”在給“新人”打工,該換“老人”出現心裡不平衡了。

所以,漢君宵面臨著什麼情況?他無法統率四十萬漢軍在七年之內橫掃完列國,更無力在橫掃之後短時間內使萬眾歸心。

最理想的擴張之路,該是滅掉一國之後,花費至少二十年,允許就用四十年,來將一代人給熬死,新生代自然而然沒有上一代的切膚之痛了。

而大多數君王並沒有這種耐心,尤其是甘願擔當打造基礎的角色,更願意竭盡所能地去發光發熱,享受各種輝煌與崇拜。

“我光是將漢地的基礎建設起來,起碼要花五年到八年的時間……”

“到那個時候,我已經接近四十歲了啊!”

“以家族的基因,我恐怕不會長壽?頂多是再拿下巴國、蜀國和隴西了。”

他們家已經好幾代人死於肺病了!

漢君宵很期盼自己的父親更長壽一些,打破家族的魔咒,接手權力之後基本是父親想怎麼樣,只要合理就極力支援。

恰恰是存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漢室風雲錄

漢室風雲錄

來不及先生
關於漢室風雲錄: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一個與命運相抗爭的故事,塵封已久的歷史畫卷就此展開。書友群:760932811
歷史 連載 66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