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魏君駒先跟韓君庚溝通,隨後兩人聯袂邀請漢君宵到“祁”地一會,不止是為了趙氏和中山國的事情。

因為是魏君駒主導的關係,其實不難讓人猜測有什麼意圖。

在三家分晉之後,天下格局出現了極大的變動。

曾經壓在眾諸侯國頭頂的大山消失,儘管三晉表示仍為一體,諸侯卻是不信三家各自立國之後會團結多麼長久。

那不是明擺著的嗎?以前智氏、魏氏和韓氏是晉國的卿位家族,別看三家沒有爆發過大沖突,利益上產生的紛爭卻是沒有中斷過,沒有大打出手不是有多麼剋制,純粹就是有另外的卿位家族比他們三家的任何一家都要強大,擔憂打個兩敗俱傷在被撿便宜而已。

趙氏與範氏、中行氏的內戰就是那麼一回事,曾經最為強大的範氏與中行氏在晉國遭到除名,趙氏也折損了起碼五成以上的實力,到最後智氏佔得便宜最大,魏氏和韓氏也是各有所得。

可以說,沒有爆發那一場內戰的話,智氏根本不可能就勢崛起,魏氏和韓氏也要老實做人,三家哪有什麼資本玩化家為國。

魏君駒這一次力主邀請漢君宵再來,更大的因由是宋國、鄭國與楚國有結盟的跡象,由於明確知道漢國在宋國、鄭國的影響力很大,希望漢國能夠破壞三個諸侯的聯盟。

而宋國、鄭國有跟楚國結盟的意願,純粹是他們頭頂上沒有老大罩著,擔憂楚國攻打自己。

局勢確實是那樣,鎮壓諸夏大地的晉國一分為四,暫時看來獲利最大的便是楚國。

因為晉國分家,曾經能夠與晉國勢均力敵爭鋒的楚國在政治資本上獲利最大。

近期楚國也一改之前的頹勢,面對吳國可以打得有來有回,聲威重振也就顯得理所當然了。

由於子國上任令尹就改變了楚國的頹勢,他個人也獲得了極大的聲望,能夠更加順利地重組楚國內部。

楚國一直都挺強大,哪怕都城一度被吳國佔領,到了國祚搖搖欲墜的時候,實力同樣是損失不大。

楚國的強弱,其實跟他們內部團不團結的關係更大,只要有人能夠將鎮壓住多數封君,楚國馬上就又能夠由弱轉強了。

子國在解決完內部之後,追尋子反、子重這些前輩的腳步,與吳國的戰事進入對峙階段,馬上圖謀宋國與鄭國。

只不過,子國對宋國和鄭國的方式比前輩溫和,主要採取懷柔手段,再配合實力進行壓迫。

之前提到了一點,作為公認霸主的晉國分裂,等於當前沒有多數諸侯認可的霸主。

以情況來看,楚國是最有可能成為新一任霸主的國家,有這種猜測的諸侯國,他們心理上對楚國要麼是產生畏懼,不然就是想要近親了。

當前宋國靠攏向楚國,除了上述那些原因之外,根由在於吳國不打算繼續修運河。

雖然運河是吳國主導,但是出力的還有宋國、魯國等一些國家。

吳君夫差醒悟過來,知道一時半會難以北上,日後主要的爭霸物件或是楚國,自然對修建運河的迫切感也就消失掉了。

宋國投入到運河的人力物力並不少,之前擔憂晉國干涉,無論出動的人力還是資源掛在吳國頭上而已。

在運河投入那麼多資源的宋國見到吳國停止修建運河,一再派出使節進行詢問,一次次得到的答案都比較模糊,直至從一些越國舊臣那裡聽說吳國短時間內部打算再重啟運河工程,不一下子急眼就是怪事了。

而鄭國投向楚國的理由之一,無非就是魏國對鄭國的吞併野心太明顯,他們必須找一隻大腿來抱。

能夠選擇的話,鄭國更想選漢國當新老大,奈何漢國跟魏國、韓國講三晉一體。

這樣一來,鄭國只剩下楚國可以選了。

“宋、鄭與楚盟,如之奈何?”漢君宵覺得魏君駒找錯人了。

宋國、鄭國要跟楚國結盟,漢國根本無法阻止,也不會去阻止。

現在的漢國只想跟宋國和鄭國保持貿易往來,涉及到政治層面的話,不講其實更好,一旦開始談又談崩掉,也許連生意都沒得做,漢國怎麼會去幹那種成了沒有利益,敗事則是影響自身戰略利益的事情。

魏君駒立刻看向韓君庚,一臉:看吧,之前就猜測會是這樣。

韓君庚問漢君宵,道:“如此,便坐視,無從干涉?”

漢君宵知道怎麼回事。

哪怕阻止宋國、鄭國與楚國結盟對魏國的好處最大,他們不是三晉一體嗎?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漢室風雲錄

漢室風雲錄

來不及先生
關於漢室風雲錄: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一個與命運相抗爭的故事,塵封已久的歷史畫卷就此展開。書友群:760932811
歷史 連載 66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