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這個時候智躒仍舊堅持讓智宵出使宋國、衛國和魯國,說明內心裡對要不要開戰感到遲疑。

擺明了的事情,智宵是當世第一猛將,還率軍獲得幾次戰役的勝利,智氏內部沒有人的戰績比智宵更輝煌了。

智躒鐵了心要與趙氏開戰,怎麼會讓智宵在這個當口離開?

當然,也能是智躒覺得跟趙氏開戰很危險,希望智宵能夠到國外避禍的意思。

現在的趙氏很虛弱,可是有了國君、魏氏、韓氏和其餘家族的支援,看上去比以前更強大,尤其是趙鞅的能力真心很強。

晉國有一句話很出名,它是“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內而亡”,以後被某位文人用這個典故發出那句“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名言。

智氏與其他家族開始了新一輪的談判。

紛紛擾擾之中,智宵帶上近千人離開“新田”了。

在離開之前,智宵有像該道別的人道別,其中當然包括了季嬴這位未婚妻。

隊伍從“荀”地渡過汾河,經過“周陽”、“螢庭”、“野王”,隨後在“原”停留的時間長一些,再次從“雍”、“凡”等地路過,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抵達“棘津”附近。

智宵每個地方都逗留一些時間,主要用於將智躒的命令進行傳達,包含了集結“士”、“徒”和動員“羨”,部隊進入到備戰待命的姿態。

在這個年代,“士”就是準貴族,“徒”指的是武士,“羨”是半兵半農的預備役。

之所以會在“原”停留的時間久一些,智宵需要在當地檢視各個糧倉,做好一旦爆發戰事所需的糧秣排程規劃。

從“雍”和“凡”路過?“雍”地是智氏與範氏各佔一半的現狀,“凡”則七成歸於魏氏,智宵可以親自檢視一下魏氏在攻佔範氏封地後的治理情況。

總的來說,範氏淪陷區無論被智氏或魏氏攻佔都沒有多強的反抗情緒,軍事和準軍事人員的態度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消極狀態,其餘階層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

“並非察覺魏氏、韓氏有備戰跡象,想來兩家支援趙氏僅在口頭之上,暫無與我家開戰迫切慾望?”程朔這一次擔任副使,會從旁協助智宵的出使事宜。

在前來衛國的路上,他們有途經魏氏、韓氏、趙氏等家族的封地,各個家族都在撫平戰爭創傷,忙碌著春播的各項工作。

不是智宵膽子太大才進入各個家族的封地,他們這一千人的隊伍中,甲士級別計程車兵達到一百五十,剩下的三百五十名士兵都是健卒的級別。

並非能披甲作戰就叫甲士,要能夠附甲三層,跑五十里還能馬上投入交戰。

穿三層甲,連帶武器就是負重七十斤以上,再跑五十里擁有作戰能力,代表是耐力充足。

甲士的標準可不止是非凡的體力與耐力,殺人技方面也是考核之一。

一名甲士對上普通士兵,基本要有以一敵十的實力!

當前對甲士的挑選極其嚴格,導致的是甲士的數量非常少,拿智氏為例,有兩千甲士都算多了。

晉國擁有最多甲士的是魏氏,一定超過兩千的數量,具體數量多少是絕密。

如果穿甲就是甲士,智宵都將合格的鐵冶煉出來,豈不是隨時能武裝數千近萬,乃至於更多的甲士了?

事實是,實力不足披甲不一定是正面,披上甲冑卻是沒有跑幾步氣喘吁吁,上陣戰場壓根就是變成在送人頭。光是防禦力充足,缺乏殺傷力和變陣能力,則是成了兩宋時期的重步兵了。

不是說兩宋的重步兵不能打,但他們確確實實缺乏戰場上臨時變陣的能力,再沒有一個靠譜的指揮官,能扛住也打不贏,打贏了也難以更多殺傷敵軍,變成哪怕打贏了其實也無法對敵方造成戰力折損。

智宵這一支隊伍進入衛國境內沒有多久,走到“平陽”時就遇到了前來迎接的衛國隊伍。

“在下渠牟,負責迎接貴使。”彌子瑕一邊行禮一邊致意。

明明是彌子瑕,怎麼又自稱渠牟?因為他在史書上的名字就叫彌子瑕。

這位現任的衛國將軍,他其實是晉國公族的後裔,某位先祖是晉靈公的弟弟,受封於“彌”,遂以“彌”為氏,子瑕是他的字。

彌子瑕後來在晉國的變故中出走,先後在宋國、魯國出仕,最終落戶衛國,受封了一塊“渠”地,便以“渠”為氏。

所以就說了,看春秋歷史,不懂當時的規則與習俗,很難搞清楚一個不同稱呼的人怎麼是同一個人。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漢室風雲錄

漢室風雲錄

來不及先生
關於漢室風雲錄: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一個與命運相抗爭的故事,塵封已久的歷史畫卷就此展開。書友群:760932811
歷史 連載 66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