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沒名字用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八點二十九……
經過半月多的準備,終於可以"試試"了。沒錯,就是試試,她沒有覺得可以成功,因為就不用計算都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拿出的資料也漏洞滿滿,比如:只有好的部分,沒有壞的部分——不是不想有壞的部分,而是條件不允許啊,會炸的。
這次估計就是聽個響吧,反正她不覺得可以成功,倒是這個高壓操作室,創意不錯,她想到了其它用途,這裡完全可以用來研究深潛材料了,而且還綽綽有餘!
其實本身上這個操作室的材料其原始抗壓能力可能還比不上最強深潛材料,但是,架不住它"厚"啊。為了加強抗壓這種特性,必須改改結構。
採用不對稱快速結晶的方式處理後的陶瓷,其內部的殘餘應力間接的提高了陶瓷抗壓強度,為了隱藏脆弱的"邊""尾""角"等部分,只能將外表面加工成球形,嗯或許,應該是注模的時候就要成球形。
所以,這是一個"大陶瓷空心珠子"。
整個高壓操作室只有那麼幾種可以稱為技術障礙的技術。陶瓷材料配比及加工工藝算一個,非對稱快速冷卻算一個,還有一個"門"算一個。
材料配比及工藝是什麼情況,我想我不需要多說,還是那句話:合理的蒙配比。
所謂非對稱快速冷卻,這個得解釋一下。
都知道的,殘餘應力這個東西,多數情況下是不好的。比如某金屬材料,如果它內部有太大的殘餘應力,那大機率直接加工工件會失敗,而且就是不怎麼加工,放那裡也可能變形,這樣就用不了了,因為表面精度已經廢了。
但是,大部分終究只是大部分,現在說的就是小部分。
當陶瓷冷卻時,外部總是先冷卻,沒問題吧,如果速度夠慢的話,陶瓷表面來不及硬化,剛產生的應力就會透過改變組織結構來釋放掉。
現在,快速冷卻,應力產生時根本來不及釋放就被鎖住了。前面沒有提為什麼有應力產生,其實很簡單,熱脹冷縮嘛,誰都懂的。
這樣處理過的陶瓷表面非常緻密,強度不必多說。
好了,再回到材料的問題。
陶瓷是什麼性格誰都知道,它有很多硬材料都有的通病——脆!
鑄鐵、玻璃、陶瓷快速冷卻時常常產生裂紋,這樣的話整個都沒法用了,因為只要有半絲裂紋,那麼在幾百萬倍大氣壓作用下必定崩潰。
鑄鐵和玻璃是被直接淘汰的,因為它們可變性不足,可能性太小了。
按道理講這樣的材料違背了陶瓷的性質。倒不是說沒可能了,只是認真去鑽研的話,估計要耗費不少時間與金錢。但是,我們沒有少聽說過單抽出貨的故事,沒錯,就大概是那種情況,雖然不是單抽,但相對幾乎不可計數的"試坑"次數來說應該也差不多吧?
最後,這麼大壓力的操作室,給開個門,這個難度你是知道的。同時,這裡也是對加工精度要求最"狠"的部分,如果說前面的一一些非常非常小的細節還可以糊弄一下,那這個就真的糊弄不得,因為這個門要求在空心室內部直接形成,而且其原理跟球形室一樣。
這就意味著我們很難用機器二次加工賦予精度,大機率成型時精度是多少就是多少,要是一般的東西倒罷了,可是這裡不行,弧度必須對上,否則有縫隙就不密封,直接就意味著失敗。
不過所幸,"門"如果精度不夠的話不影響原來的球形室,我們可以直接輕擊其應力集中點,這樣即可直接摧毀重製。試個幾萬次左右就差不多可以得到符合要求的產品。當然,如果現在要製造的話肯定不要那麼多次了,畢竟他們有經驗了呀。
不過,這次時間用的不多,顯然,他們用了其它辦法。
那這麼複雜的步驟,怎麼不直接用密封圈或密封條呢?那樣多省事兒啊?
要是幾百倍大氣壓還真就用了,但是現在這種情況我們還是要老實點,不要想著搞捷徑,不然可能要付出一些代價。
可以在裡面工作的機械臂也算有點技術含量,要求內部幾乎沒有空隙。不過,這個挺好解決,不多說。
……
雖然體積這麼大的金剛石不多,不過沒什麼辦法,試試看吧。
低溫注氫、合併、暴力碾壓……
對於這種加壓方式,嗯……也是沒辦法的事吧,沒有任何機器能以氣壓方式提供這麼高的壓強而自身不崩潰——反正就是生產力不允許。
球殼這麼加壓呢?合上後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