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沒名字用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電子"會很快與和它一起產生的電子湮滅,沒辦法拿來實驗!
帶電粒子很快被磁場分離了,進入不同的加速軌道。當然,它們進入的是一個直道,先在這裡賦予它們速度,然後進入不同的束流環,或者說儲存環。
要知道的是,不管質子還是電子,一段時間內剝離的數量都比較有限。而電子剝離出的粒子中又不全是質子與電子 其它粒子的"個頭"又使加速它們所需能量大增,條件不允許,只能把他們篩出去。所以實驗需要的粒子受產生速度與篩選速度限制,需要一段時間收集起來……
先進入的正負電子已經開始加速了,後面加入的則裹挾進去,電子束被束流環磁場限制,逐漸聚攏,並且速度越來越快,它們在兩個環內分別加速著,質子會慢些,但那幾十秒沒人在乎。
在磁場引導下它們有一部分最終於一點匯合(不可能那麼準的)
對撞產生了很多新"東西"它們就用肉眼無疑是看不到的,這裡沒有孫悟空。
新粒子在磁場中,它會被計算機連線的觀測裝置捕捉,僅僅看到有什麼用呢?沒有,你得知道它的電性,它的能量,它的質量,如果那個新粒子帶電且速度不快,那麼它會在強磁場中打轉,轉的方向能判斷電性,轉圈的半徑能確定荷質比……
那些速度很快的粒子或者不帶電的中性粒子會被量能器捕捉,它們的能量會沉積在量能器裡,轉化為電子或光子(記得前面章節我們說的電子"計數"嗎?)
轉化後由電子學原件讀出後轉化為電訊號處理,這些由計算機完成(記得前面章節說的讀出"1"和"0"的數量嗎?)
現在已經不是"發現"階段了,我們在"重複",所以我們有對照——粒子標準模型,它一開始是被推斷出來的,後面才一個個觀察補全,當然,也發現了一些新"東西"!
秦嵐看著計算機處理後的資料,這些資料平平無奇,沒有什麼矛盾點,科學要想進步就是要不斷打破邊界,這個過程要推翻前面的架構和架設,這些都需要"矛盾",實際與理論的矛盾!這才是她來這裡的目的。
實驗繼續,一次不滿意還有二次,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