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月玄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位於南京畿輔之地的太湖,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蹟。大約在一百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然而,奔流不息的長江和濤似連山的錢塘的泥沙一天天侵蝕和淤塞,經年累月, 聚沙成塔,把它逐漸與大海隔絕,形成了一個方圓八百里、三萬六千餘頃的內陸湖泊。它 的周圍因地勢高低,則又群星捧月般分佈著澱山、三泖、昆承、陽城等湖群,水鄉澤國, 又有二百餘里外的海洋調節,故而太湖周邊氣候溫和,特產豐饒,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邇 的魚米之鄉。
因為水,所以水。水之利已不必多言,而水之害就成了這江南水鄉的頭等大事,何況 又在畿輔之內。故自永樂元年起,掛銜戶部尚書夏原吉就被派往太湖治水,意在根治水淹 農田的問題。此時,泛舟在碧波萬頃的太湖上,望著湖中若隱若現的莫厘山,原吉不勝感 慨,陛見時的情景和皇上所寄予的厚望猶在眼前。
浙西大水,水漫太湖,數千頃農田被淹,國家賦稅重地、太湖周邊的蘇、松等府受災 尤重,不少官員因坐視水患,被逮下獄。地方大員的疏治不力已令人氣惱,早朝時群臣又 爭論不休,相互推諉,莫衷一是,永樂大發了一陣雷霆,之後,便把金忠、鬱新、夏原吉、 蹇義等六部幾位重臣找來,在武英殿便殿議事。
“我朝財賦重心在江南,而江南的財賦重心則在蘇州、松江、嘉興、湖州等府。”永 樂開門見山,還帶著方才上朝時的怒氣,聲調很高,早就迫不及待了,“眾所周知,太祖 創業之時,依江南數郡之供應,平定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北破大都,趕走殘元。開 國以來,洪武二十六年,國家稅糧二千九百四十四萬餘石,而蘇、松二府稅糧四百零三萬 石,佔到全國稅糧十分之一還強,甚至比同是江南的其他省份的數目還多。”
永樂聲音低下來,像是愧疚,又像是無奈,“然蘇、松等府比年水旱相繼,民罹飢寒, 朕深憂之。雖朝廷賑濟及時,然蠲免稅糧動輒數百萬石,只出不入,已嚴重影響國庫收入。”
“臣對近年蘇、松等府罹災狀況瞭解一些。”戶部尚書鬱新說,“去載以來,浙西諸 府淫雨至十日不休,低田盡沒於水,高處水亦數尺,農人無奈,祈天不應,一桶桶、一瓢 瓢舀水救田,豈補於事?無衣無食,腹飢力竭。小兒呼父母,老弱覓壯兒,飢行於道,至有投於河者。待有司稟於朝堂,陛下發粟賑濟時,不知已死了多少百姓。”
永樂皺著眉,災後慘狀他可以想象。但賑濟只屬於事後補救,於水災無補,關鍵是要解決洩水問題。
夏原吉道:“ 臣早年奉命到南方巡察,對蘇、松諸府地勢稍有了解。太湖如一盆之底, 地勢最為低窪,蘇、松數府位於太湖之濱,每年夏季暴雨時,太湖接納了附近杭、湖、宣、 歙等數府的洪水,開始暴漲,而倒水入海之吳淞江年久失修,淤積過重,致湖水下洩不暢 淹沒良田。為今之計,疏浚洩水才是根本。但以區區蘇或松一府之力怕是難以解決。”
原吉的話說到根本,永樂點了點頭,他對自己力排眾議擢拔的這位尚書十分滿意,早 晚有一天,夏原吉會全面接替鬱新,成為大明度支錢糧的第一能臣。
洪武年間,永樂對夏原吉的為人處世只是有所耳聞,所以,他更相信自己的眼力,建 文四年七月,戶部侍郎夏原吉和吏部侍郎蹇義一起成為永樂任命的第一批尚書。上任伊 始,原吉佐理鬱新,不便插手部務,便受命對洪武以來的賦役諸制一一做了審定,建白陳 策三十餘條,繁文縟節於行不便的一概簡化,做了一件上得帝心、下得民心的大好事。永 樂高興地說:“祖宗之大經大法萬世萬代不可更改,其他諸制諸條就當因時因地損益,以 便下民,豈有恆久不變之道?官民上下既以為便,全面推行就是了。”
這以後,永樂對原吉更加信任。剛才一番話,原吉又抓住了關鍵,深合了皇帝之意。 永樂接話道:“《禹貢》上說 :‘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什麼意思,就是連通江海的三 條大江疏浚了,太湖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卿與朕的想法契合,唯其如此方可根絕水患。 某郡、某縣既不能獨立承擔,那就由朝廷派出欽差,協調各方,通力合作。金忠說說,誰 做欽差最合適。”
皇上所謂《禹貢》的“三江”即吳淞江、劉家河、大黃浦,那是太湖洩水出海的三大 江河;“震澤”是太湖的古稱。
幾人中,除鬱新外,金忠年紀最大,又是燕邸舊臣,論資歷、論親疏,他人都無可比 擬,且處事低調,為人謙恭,深受同僚尊重。皇上不直說卻點了他,他就明白了皇上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