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之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背景和思想特點:尼采生活在 19 世紀的歐洲,當時傳統的基督教價值觀受到科學進步等諸多因素的衝擊。尼采宣告 “上帝死了”,這是他虛無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標誌。他認為隨著人們對傳統宗教信仰的懷疑加深,西方社會陷入了一種價值真空狀態。
主要觀點闡述: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尼采塑造的查拉圖斯特拉下山向眾人傳播自己的思想,他批判傳統的道德觀念,認為傳統的基督教道德是一種壓抑生命本能的 “奴隸道德”。這種道德讓人們變得懦弱、順從,而尼采倡導建立一種基於生命本能的 “主人道德”,鼓勵人們勇敢地肯定自己的生命價值,在沒有上帝賦予價值的世界中,自己創造價值。例如,他反對那種將謙卑、憐憫等視為美德的觀念,認為這是弱者用來限制強者的工具。尼采的虛無主義並不是一種消極的放棄,而是一種積極地對傳統價值的否定,從而為新價值的建立開闢道路。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背景和思想特點:海德格爾生活在 20 世紀,當時西方世界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對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價值體系產生了深刻的懷疑。他的哲學深受現象學的影響,試圖從對人的存在(此在)的分析入手來探討存在的意義。
主要觀點闡述: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探討了存在的遺忘問題。他認為現代社會中,人們沉迷於對具體存在者(如物質財富、技術工具等)的追逐,而遺忘了存在的真正意義。這種遺忘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虛無主義的表現。海德格爾的虛無主義觀念體現在他對現代性的批判中,例如,他批判技術的統治,認為技術的過度發展使得人被物化,失去了對自身存在本質的把握,世界變得虛無。他主張透過對 “此在” 的本真狀態的回溯,即透過對人在面對死亡等極限狀態下的思考,來重新找回存在的意義,克服虛無主義。
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
背景和思想特點:德里達是 20 世紀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當時的哲學界正處於結構主義盛行的時期。德里達以其解構主義思想而聞名,他的思想對傳統的哲學、文學、法律等諸多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主要觀點闡述:德里達的解構主義包含著虛無主義的傾向。他認為文字(包括哲學著作、文學作品等)沒有固定的、內在的、絕對的意義。例如,在對西方傳統哲學經典文字的解讀中,他透過揭示文字中的矛盾、邊緣性的概念和被壓抑的元素,來解構文字所宣稱的中心思想和權威意義。這種對意義確定性的消解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虛無主義的做法。他主張語言是一種差異的遊戲,意義總是在與其他符號的差異關係中產生,並且不斷地延遲和擴散,這就使得傳統觀念中那種穩定的、單一的意義結構變得虛無。
讓 - 保羅?薩特(Jean - paul Sartre)
背景和思想特點:薩特是 20 世紀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他的思想形成於兩次世界大戰後的社會環境中。當時人們在戰爭的廢墟中重新思考生存的意義,存在主義思潮應運而生。
主要觀點闡述:薩特提出 “存在先於本質” 的著名論斷。他認為人在最初沒有被預先規定的本質,人是自由的,但這種自由也帶來了一種虛無感。在他的小說《噁心》中,主人公洛根丁體驗到了世界的荒誕和無意義。這種對世界和自身存在的荒誕感是虛無主義的一種表現。薩特認為人在面對虛無時,必須要透過自己的選擇和行動來創造自己的本質。例如,一個人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勇敢的反抗者,也可以選擇成為一個懦弱的逃避者,這種選擇的自由在沒有先驗價值引導的情況下,凸顯了存在的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