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之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程頤是北宋理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哲學思想豐富且深刻,以下是對其主要哲學思想的進一步擴寫:
天理觀
- 天理的本原性與超越性:程頤將“天理”視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和本體,具有超越一切的先在性和永恆性。他認為天理先於天地而存在,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根源和依據,是一種抽象的、永恆不變的精神實體。在程頤看來,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無論是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自然現象,還是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都是由天理派生而來。如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晝夜的交替迴圈等自然規律,以及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社會倫理道德規範,都是天理在不同方面的具體體現。
- 天理的普遍性與唯一性:程頤主張天下只有一個理,這個理貫穿於宇宙萬物之中,具有普遍性。他說“萬物皆是一理”“天下只是一個理,故推至四海而唯”,無論是自然界的飛禽走獸、花草樹木,還是人類社會的三綱五常、禮儀制度,都受這個唯一的天理支配。在自然領域,天理表現為萬物的生長、發展、變化的規律;在社會領域,天理則體現為封建等級秩序和道德規範,是人們行為的準則和評判是非善惡的標準。他將封建等級秩序和道德規範納入天理的範疇,認為這是天理的具體內容,從而把封建綱常絕對化、永恆化,為封建統治秩序提供了理論依據。
格物致知論
- 格物的內涵與範圍:程頤強調“格物致知”,“格物”就是要窮究事物之理。他認為格物的物件包括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既可以是自然界的山川草木、日月星辰等具體事物,也可以是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禮儀制度等抽象事物。例如,透過對植物生長過程的觀察和研究,可以瞭解其生長發育的規律;透過對歷史上的政治制度、社會風俗的考察,可以認識到社會治理的原則和方法。同時,對於儒家經典的研讀也是格物的重要途徑,透過對經典中義理的領會和感悟,可以把握天理在社會倫理方面的具體要求。
- 致知的目標與過程:“致知”是在格物的基礎上達到對天理的認識和把握。程頤認為,每個人都具有認識天理的能力,但由於受到外界事物的迷惑和自身私慾的干擾,往往不能認識到天理。因此,需要透過格物的工夫,不斷地積累對事物之理的認識,經過長期的思考和體悟,最終豁然貫通,把握天理。他將致知的內容劃分為“聞見之知”和“德性之知”,“聞見之知”主要透過對外部事物的觀察和學習獲得,而“德性之知”則需要透過內心的體悟和修養來實現。在致知的過程中,這兩種知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幫助人們認識天理。
人性論
- 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區分:程頤在人性論方面,明確地區分了“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他認為“天命之性”是人們生來就具有的本然之性,是天理在人性中的體現,其內容包括仁、義、禮、智、信等品德,是至善的。而“氣質之性”則是由於人稟受的氣稟不同而形成的,每個人所稟受的氣有清濁、厚薄、偏正之分,因此氣質之性也有善惡之分。稟受清明之氣的人,氣質之性善的成分較多,能夠較好地彰顯天命之性;而稟受渾濁之氣的人,氣質之性中惡的成分較多,容易被私慾所矇蔽,從而遮蔽了天命之性。例如,有的人天生善良、溫和、聰明,而有的人則天生暴躁、愚笨、自私,這就是由於氣質之性的不同所致。
- 修養工夫的必要性與方法:基於人性受氣質之性影響的觀點,程頤強調修養工夫的必要性。他認為透過修養工夫可以去除氣質之性中的惡的成分,恢復天命之性的至善。修養的方法主要包括主敬和窮理。“主敬”是指內心保持一種敬畏、專注的狀態,時刻警惕私慾的產生,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德規範。“窮理”則是透過格物致知的方式去認識天理,明白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從而更好地引導自己的行為。只有透過不斷地主敬和窮理,才能逐漸去除私慾的矇蔽,使天命之性得以彰顯,達到道德上的完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