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色是電離的硫、藍色是少了兩個電子的氧原子。
早在九世紀的2007年NASA就宣佈,創生之柱將會被6,000年前一顆爆炸的超新星所爆發的衝擊波所摧毀,而因為光速是有限的,所以地球上的觀測者看不到衝擊波接近創生之柱。
哪怕對於當時建設這樣一副圖景的藝術家們來說,在那時透過天文望遠鏡來觀看,三大“創生之柱”變得更小了,顯得如同幽靈般透明,周圍環繞的塵埃如同一層黃綠色的薄紗一樣披在上面,支柱上面是巨大的熱塵埃雲,被超新星爆炸的衝擊波灼燒成一種接近品紅的顏色。
其中最大的一根支柱內甚至可以清晰地觀察到一顆恆星正在形成——正是在對應的那個位置坐落著m-31區域的驕傲,引力藝術館。
但對於“創生之柱”而言,超新星的衝擊波將意味著支柱的毀滅。
甚至資料顯示該地區散落著20個左右的恆星將要爆炸,在超新星的衝擊波幫助之下,那些被衝擊波掃過塵雲將密集在一起形成新的恆星。
很多藝術之都地年輕人並不關心那些新生恆星和它們形成的過程可能蘊含著怎樣的奧秘或者能夠得到那些寶貴的資料,在他們看來,這樣的結果只導致了一種現象——那就是“創生之柱”變得不夠真實了。
將科學的求實精神和藝術家特有的固執和堅持放在一起會得出一個怎樣的結果?
m-31區域的年輕人不斷地調整了這副壁畫中每一個建築的位置,以求壁畫呈現出來的結果和現實完全一致,並且,很快那些年輕人就開始不滿足這一樣“窄小”的壁畫,他們將範圍拓展到了整個老鷹星系。
將那樣大的尺度轉換成現實,即便是對於引力場激發柱來說那也是難以容納的,在創生之柱外的建築慢慢擴張到一定限度的時候,這個時候引力場激發柱本身的弧度也不能忽視了,這副巨畫逐漸變成了一個相切於引力場激發柱上的一個切面。
這也是林升和楊磊到來的時候只能看到“創生之柱”而看不見整個老鷹星系的原因:那一副以“創生之柱”為基點展開的畫面一直延伸到引力場激發器的引力維持範圍的盡頭,如果不選擇一個特殊的角度,身處於這副畫中的人很難窺見這幅畫的全貌。
而相較於每晚都閃耀的“創生之柱”,想要這樣一副巨畫的全貌變得有些苛刻起來——只有在整個引力場激發柱群運動到將所有投射到m-31的光線都遮住的時候,在m-31引力場激發器立場外的一個位點才能觀看到老鷹星系的全貌。
而那個銀白色的“金屬棒”,正是用於觀賞這一幕的觀光飛船,而那觀光飛船上最中央最好的位置,正是m-31區域留給那些從虞淵冒險歸來的人的獎勵。
對於被包裹在透明外殼的林升而言,他回過神來的第一時間就是回頭看向離自己越來越遠的扶桑和墨黑。
雖然不知道自己現在運動的具體的速度,但是隻在幾個呼吸間,林升就看到原本就好像籠罩在虞淵上的發光天穹就好像變成了夜晚漆黑臥室裡的發光的燈罩一樣,那座就好像刺破天穹的寶劍一樣的高塔就好像燈罩上用於裝飾的黑色尖頂。
很快林升就看不清遠處的光亮了,現在透明外殼已經運動到了m-31區域的上方了,林升低頭看向腳下,透過透明的外殼,他看到那一片由無數人殘留的備忘錄助手的殘骸鑄成的平臺,那片站在上面時給林升一種壓抑沉重的平臺現在看起來就好像夜晚幽暗平靜的海面,那些立在平臺上的平臺上的立柱般的網點在運動的林升看來就好像是海面上微小的起伏。
只用了幾秒鐘的時間林升就越過了那曾經看起來是如此無垠的平臺。就像跨過一顆星球的晨昏線一樣,在剛從黑暗的虞淵出來時,引力場激發柱的這半邊的天已經開始放亮,而在跨越了引力場激發器頂部的平臺後,天色又好像開始像夜晚靠攏。
林升完全分不出現在究竟是什麼時分了。
被引力場激發器所囊括的大氣裡沒有一絲雲彩,林升仰頭看向天空,一片星河少見的從那些矗立在天空中的引力場激發器所形成的“羅網”裡洩露出來,而在黑暗中身下那些懸浮在空中的建築也散發出來好似星星的光芒。
林升覺得自己就好像在星河中游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