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蔡員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兵部尚書趙亦自知大勢難擋,又感厲帝提拔恩情,不願君上受戮,當即進宮密告此事,好讓皇室有所準備。

結果就是龍城皇宮殺的血流成河,最終厲帝毛崢兵敗自刎而死,三姓恨極告密的趙亦,當即下令誅趙姓全族。一時間,人心惶惶,天下大亂。

可就在三姓下令誅殺趙氏全族之時,卻不曾想,趙亦早已逃出龍城,居然在八姓的支援下於天龍郡召集兵馬,重返龍城,誅殺三姓,而此時厲帝毛崢已死,毛崢又無後,只能立三姓想立的毛斌為帝。

經此一役,大華大權旁落,權力再次回到上古八姓手中,而趙亦雖透過誅殺三姓積攢了不少威望,可他跟毛斌一樣,只是八姓手中的傀儡,區別就是一個是強一些的傀儡,一個是可隨意捏死的傀儡。

,!

這時天下又有了變故,草原南下扣關,加上毛崢被殺所引起的連鎖反應,天下烽煙四起。當時身為大將軍的趙亦自然義不容辭領兵出征,並在原州九原關大破草原騎兵,一時間威望無兩,千軍皆服!然後趙亦又馬不停蹄地四處征戰,平定天下。

趙亦就憑藉著這股威望殺回龍城繼續跟八姓鬥智鬥勇,八大姓也因此被趙亦重重打壓,眼看兩個勢力之間又要進入華厲帝末年的水火不容,從而天下再次大亂,最終為了天下安穩,雙方也都做出了妥協,而條件就是趙亦必須登基,改朝換代,畢竟毛氏能走到今天的衰弱,皆是八姓在背後推波助瀾,若非八姓存心玩弄,新貴四姓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鬥得贏八姓的。一切發生的結果,包括四姓上位、內訌、弒君等等都有八姓幕後操控的影子在其中。得到的最終結果就是毛氏大權旁落,四姓僅剩一姓。

而這僅剩的趙姓又在趙亦的異軍突起之下,挾不世之功立足朝堂對抗他們八大姓,若是再不偃兵息鼓,雙方再這麼耗鬥下去,怕是又要給了毛氏崛起的機會。

這種情況之下,若是讓毛氏繼續為尊,指不定哪天又出了一位加強版的毛崢,到時八姓豈不麻煩,索性將毛氏連根拔起,讓趙亦上位。

趙亦權衡利弊之下只能按照八姓的要求行那逆天之事,當然走到了這一步,他不想改朝換代都不行,他已經是大華名義上的第一權臣,若不篡位,那就只能等死了。

於是趙亦便在八大世家的預設下,以周代華,開創大周基業,是為周太祖高皇帝。並在開國之初,立下誓言,與世家共天下,非謀逆大罪,刀劍不相加!

但也正因華朝的教訓,使得周室對以八大姓為首的世家群體更加忌憚,所以歷代帝王莫不強加防範世家,設法打壓分化世家,最終取得了可觀的成果,八大世家這個天然的同盟終於在大周第七任君主世宗武皇帝趙柏的手段之下分崩離析,周武帝也趁機繼續分化,像海源徐氏這樣的曾經天下第一世家,基本被武帝一腳踢出朝堂,龜縮在虞州不得進入中樞。

可現實往往是諷刺的,大周晚年,第十五任君主幽帝趙棠昏庸無道,導致天下民不聊生,至此他一駕崩,天大頓時大亂。剛繼位的兒子正帝趙琦一上來第一道旨意就是調兵平叛,還不等叛亂平息,一時間南北世家皆反,還有草原入侵,可以說是首尾難顧,要看就要亡國,是徐氏當時的家主徐盛挺身而出,替大周縫縫補補,止住了下坡之路。

周正帝死後,太子趙興繼位,是為週中宗明皇帝,明帝在位期間知人善用,虛心納策,使得原本就在恢復的國力頓時更是蒸蒸日上,同時倚重徐盛、高適等經世之才,把原本失去的國土收復得七七八八,最後還在徐盛死後大膽啟用徐盛年少的兒子徐正徹底平定北方,而南方也在高適的壓制下退敗連連,若非明帝命短,只需再活十年,這大周的國祚怕是還能最少延續百年之上。

明帝死後,本來朝堂之上還是年輕的徐正坐鎮,由年邁的高適制衡,維持朝堂的平衡。可惜的是,明帝死後不久,徐正也突然暴斃,接著是外戚鄧氏作亂,高適則在世家大族的支援下誅殺外戚鄧氏,幾乎殺滅鄧氏全族,至此,高適成為了大周無人能制的大周第一權臣,顯赫至極,而此時的高適也因年老力衰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未能完成篡密之事。

所以,高適死後不久,就由他的兒子高修先是逼迫當時年幼的周閔帝趙懷冊封自己為壽王,再然後也就逼迫趙懷將皇位禪讓給自己,至此,大周享國祚三百二十三年,傳十八帝。

高修登基第一件事就是追封自己的父親高適為壽太祖高皇帝。而高修死後,也被繼任者高震上的廟號和諡號則是高祖武皇帝。

其實高修建立的大壽則是一個短命王朝,攏共不過四十四年國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獸血狂飆

獸血狂飆

拉丁海十三郎
關於獸血狂飆:
歷史 連載 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