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蘿蔔肉圓的王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很快考場內就響起了鑼鼓聲,沒一會兒就有衙役舉著木牌來回行走。
看到木牌上用二尺高一尺寬的紙寫的題目,李禾趕緊抄寫了下來,趁著衙役沒走又確定了好幾遍。
等到題目確認無誤李禾就開始在心中思考文章該怎麼寫了。
沒等他想出具體思路答題的鑼鼓聲便響了起來,李禾提筆將自己的籍貫姓名全都寫好,這才開始打草稿。
院試分為正試、複試兩場,第一場為正試,考四書文一篇,五言六韻試帖詩一首,並默寫《聖諭廣訓》百數十字,於當日申時交卷。
時間緊張,李禾看著試卷上的四書題和詩賦陷入沉思
四書文的題目是“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和”,詩賦則是“賦得凡百敬爾位—得賢字五言六韻”。
李禾看到這篇四書文就想起了自己前幾個月在朝廷邸報上看到的關於邊關戰事的捷報。
春寒之時邊關和戎族發生了一場大戰,雖是險勝但是這場大戰也將國庫的錢糧消耗一空。
看來上面對此十分頭疼,已經開始在科舉上讓天下學子獻策了。
李禾沒有急著寫四書文,畢竟名次如何基本就在這四書文上一定高下了。
李禾先將詩賦寫了,這些年李禾的詩賦進步頗大,因此只是想了一會兒就把這首五言六韻試帖詩寫了出來。
賦得凡百敬爾位
凡百登庸士,惟期左右賢。
官箴廉作首,爾位敬為先。
勝怠丹書凜,厘工素履虔。
龍光嚴咫尺,虎拜肅班聯。
弼汝宣三徳,只臺儆十愆。
寅恭時贊贊,辰告日乾乾。
楓升鹹欽若,槐廳各慎旃。
緝熙崇聖學,主一悟真銓。
將詩賦作好李禾又將《聖諭廣訓》默寫上去,一筆一劃寫的極為認真,等到默寫完成李禾就開始專心思考這篇四書文該如何作答了。
“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和”取自《論語》的《顏淵》篇,原文如下: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意思就是魯哀公問有若,遇到饑荒,國家用度不夠,怎麼辦?有若說,何不用“徹”法?(徹法是周代的一種賦稅制度,簡單說來就是農民耕作九份私田算自己的,另耕作一份公田的產出交給國家。)
考官出題的目的,是想讓考生論述民富與君富(國富)的關係。
拜這麼長時間的朝廷邸報的薰陶,李禾只是微微一思索就寫下了破題——“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
李禾破題,並未選擇要誰富裕,而是認為要共同富裕,不過富裕應該自下而上。老百姓在下,只要他們富裕了,君主就自然會富裕。
這也就是所謂的“藏富於民”。
李禾又寫下了承題——蓋君之富,藏於民者也;民既富矣,君豈有獨貧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告哀公。
接下來李禾就開始敘述了——蓋謂:公之加賦,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誠能百畝而徹,恆存節用愛人之心;什一而徵,不為厲民自養之計,則民力所出,不困於徵求;民財所有,不盡於聚斂。
然後李禾就開始舉例說明該怎麼藏富於民,裡面列舉了一些有用的措施,不過都是不出格的,最後李禾還給上頭的畫了個大餅,他寫道——饔飧牢醴,足以供賓客之需;車馬器械,足以備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應之也,又孰與不足乎?
意思是不管你想搞啥事兒,吃穿用度、打仗征伐,錢糧不足的時候找個由頭就向百姓徵收。雖然李禾也知道這麼寫其實是對底層民眾的不公平,但是沒辦法,這個朝代的階級森明,哪怕自己心裡想的是讓百姓們過上好日子,想的是人人平等,可是這個朝代是不會認可李禾的思想的。
這早在跟李楠他們對於節孝祠的不同看法的時候李禾就注意到了自己思想的問題。
而他只能隱藏自己的想法,等到一天自己登上高位,自己才能實現心中的抱負。
最後李禾用了一句話結尾——籲!徹法之立,本以為民,而國用之足,乃由於此,何必加賦以求富哉!
意思是:籲~~~”一聲長嘆,徹法的推行是為了給百姓減賦增富,而國家的富足,也來自於此,為什麼非要鼓搗增加賦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