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殿試 (第2/3頁)
六月熾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策卷先由啟安帝過目,紙張太多,他並沒有一一細看,一目十行,粗略掃過,只留下最出色的幾篇。
而後,便是太傅和太尉審查,逐一看過後,策卷又落到六部九卿手裡,試者靜坐一旁,滿心忐忑等待上位者們的宣讀。
又是半個時辰過去,啟安帝詢問:“眾卿,如何?”
太傅手裡端著幾張策卷,上前遞上:“陛下,本輪貢士各有千秋,依臣等愚見,寧、陸二人為最佳。”
寧是寧絕,陸是陸亦澤。
啟安帝看著面前的兩篇策論,半晌後點點頭:“不錯。”
簡單兩個字,已經是最好的答案。
“今年的一甲貢士是哪三位?”
啟安帝開口,寧絕、陸亦澤、蘇嶼起身上前:“學生寧絕(陸亦澤、蘇嶼)參見陛下。”
一一打量下方看起來很是年輕的三個少年,啟安帝滿意一笑:“風華正茂,後生可畏,很好。”
拿過一旁的奏摺,啟安帝輕叩龍案,說:“今日朕與眾卿共議前任兵部尚書餘泗私鑄兵器一案,聽得坊間傳聞,有人無故攀咬仁王,意圖損毀皇家名聲,朕有心懲戒,又恐民心動盪,三位試者,可有高見?”
此話一出,殿中無聲。
大晟現今一共三位藩王,其中燕王、勤王是當今聖上叔父,於四十多年前就藩,而仁王,是聖上胞弟。
先皇在世時,格外疼惜這個小兒子,不僅封以“仁”王,給了東南最富庶江東作為封地,還特意准許他長留京中,並且允諾,只要他不願意離開,無論誰坐上大晟龍椅,都不得用任何手段逼迫仁王及其子嗣離開京都。
這一口諭,使得仁王在京都一待就是二十年,哪怕先帝駕崩,聖上繼位,他也依舊住在京都仁王府裡,享盡榮華,食邑萬戶,無人敢有異議。
殿中三人面面相覷,傳聞聖上與仁王關係並不融洽,這問題一個不慎,便會得罪其中一方。
啟安帝正坐上方,猶豫許久,陸亦澤先上前,揖手說道:“回陛下,依學生淺見,流言雖輕,但民心不可忽視,餘泗一案非比尋常,既有疑慮,不論權貴庶民,都該細查到底,清者不懼人言,若此事為假,也可還仁王清譽。”
蘇嶼也上前一步,但他的想法與陸亦澤不一樣:“陛下,學生以為,百姓皆愚,大多空穴來風,無非一傳十、十傳百,而真相如何,卻無人在意。”
“餘泗一黨已經落網,仁王是否參與,審查之下自有結論,若因百姓三言兩語,便隨意緝查仁王府,結果若是什麼都沒查到,仁王該如何自處,要是再因這件事,陛下與仁王殿下情義受損,那才是得不償失。”
一個建議查,一個不建議查,各有各的道理。
啟安帝眼神微凜,看向中間一言不發的寧絕:“寧絕,你的想法呢?”
寧絕上前,揖手說道:“陛下,仁王深受皇恩,難免受人誣陷!”
啟安帝蹙眉,以為他跟蘇嶼一樣要為仁王開脫時,又聽他道:“然人言可畏,百姓訴求不可忽視,俗話說,三人成虎,縱使仁王清清白白,也避免不了被人潑髒水,皇威是不可冒犯,但強權堵不住悠悠眾口,古語有言,堵不如疏,依學生之見,與其在懷疑仁王和壓制謠言之間選一個,不如折中,讓仁王避其鋒芒,暫時外遊,跳出百姓視野,事主不在眼前,百姓健忘,不用多久,流言不攻自破,既不傷仁王清譽,也不損官民之情,何不樂哉?”
話音落下,四下譁然。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寧絕身上,包括啟安帝。
面對猜疑和審視,寧絕一派沉著,他傲然矗立,身姿拔長,任由眾人掃視。
許久許久,啟安帝才道:“今日殿試到此為止。”
“諸位試者各有千秋,朕看在眼裡,甚是欣慰,本朝向來知人善用,凡有才能者,必不會明珠蒙塵。”
言罷,他看向一旁的太傅:“季卿,好好審閱諸位學子的策卷,擬好名字呈上,除一甲三名外,其餘二甲、三甲都要由六部九卿過目。”
“是。”太傅季臨領命。
啟安帝再次看向眾人,眼神落到最前面的三名少年身上,他們站姿挺拔,但低著頭顱,不敢直視聖顏。
起身,啟安帝擺手:“退朝。”
身側恭候的太監立刻上前高呼:“退朝。”
所有人下跪:“恭送陛下。”
啟安帝離去,直至背影消失,眾人才可起身。
人去殿空,一眾試者和大臣退出太和殿,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