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嗇夫 (第2/3頁)
九指神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謝謝村長。”張王氏深深的彎下腰去,臉藏在陰影裡,羞憤之情難以掩飾。
小張誠緊緊的抱住母親的腿,眼角淚涔涔的。
看著這對母子,村長也是無奈,搖搖頭,
“都是軍中的袍澤,照顧一下是應當的,不能讓大秦忠勇的戰士遺族沒了下場!”老魁叔沒回頭,一瘸一拐的走遠了。村長老魁也曾經當過兵,在戰場上斷了腿,才退役回到家鄉,又當上了村長。老魁叔的爵位是上造,有田2頃。但是張魁兒子多,家裡勞力多,自己雖然瘸了腿,這兩頃地管理起來卻沒問題。
張誠家裡缺少的不是土地,而是勞力。張誠的死去的父親是大秦的公士,公士雖然是最低階的爵位,但是仍然有朝廷頒發的一頃爵畝,一頃就是100畝,這可是功勳之人的田畝,一點都不會少。加上之前張家田畝,兩口人坐擁150畝的土地,不管種點啥,按理說生活都是可以過得寬寬綽綽。但是奈何大秦國的農業技術落後,高奴縣這裡的農耕技術更落後,這耕熟的土地,一畝地才能收成百多斤穀子。這個收成,交了稅就不剩什麼了。
其實大秦的稅也不能算重。當下的糧稅是十稅一,雖然比不上上古時代三十稅一,但是在戰國之中,也算是好的。可問題是這個十稅一併不是按照你田畝實際收成來計算的,在官家的田畝冊子裡,按照田地的等級,規定了一畝地能夠出產多少,張村的地,平均按照一畝地出產200斤列等,十稅一,每畝就要交20斤的糧稅。但是實際上各家各戶實際產出也只有百多斤一畝,按照這個交稅方法,實際稅負就相當於五稅一。而張寡婦家的這塊地,由於勞力不足、耕作無力,產量在全村都是排在末尾的。這樣到了秋上,交了糧稅和芻稿,張家要麼就得糧食不夠吃,要麼就是燒柴不夠用,冬天就很難過得去了。
當然,糧稅還可以用銅錢來折算,可是張家家徒四壁,和每個村民家一樣清寒,值得去賣的東西並不多。這日子可怎麼辦呢?
穿越到古代,知道會過得艱難,沒想到會過得這麼艱難。四歲的張誠想著。
-分割線-
寫這段話的時候,這本書已經連載過100章,發文超過25萬字了。
補一些基礎常識和設定,不想看的以下可以不看,對第一章涉及到的資料有疑問的,參考一下,反正番茄是免費平臺,以下字數也不算錢:
秦代主要實行國家授田制度。標準是一個成年男子授田100畝。標準歸標準,能不能落實,也要看各郡的情況。
但是由於度量衡的差異,秦代的一畝大概相當於如今的0.46畝。所以百畝授田也就相當於如今的46畝。很多讀者討論說作者不懂農民,哪來的一百畝土地。那是讀者不太瞭解秦代,畢竟時間過去兩千年了,好多事兒你都沒印象了,問你家大人也許有了解的。
秦代人均耕地面積如此高的最主要原因是那會兒人口少。秦代人口一般認為是3000-4000萬,今天的人口14億,是秦代的46倍多一點。我們今天人均耕地是1.36畝,那換算到3000萬人口,可不就不老少了唄!注意,我們現在講的是人均耕地,男女老少都算的,秦朝只算男丁。所以土地其實很寬裕。
土地多,你要是按照現代的要求耕種,卻是也種不過來。當時的農業非常粗糙。生產力低下,畝產非常低,一畝地(現代標準畝)產糧食大概是80多公斤,換算秦畝更低。
再說一嘴,涉及到度量衡:秦代一斤合現代的256.3克,所以這麼算去,張村一畝地(秦畝)畝產按照200斤(秦斤)就說得過去。
然後說一下稅收,秦代稅率各地不一,睡虎地秦簡分析計算,認為當地大概在十二稅一的水平,也就是8.5%左右,小說取的是十稅一,也就是10%的實物稅。但是收稅不是按照實際畝產計量然後拿走多少比例的,而是根據地塊質量,政府給你個參考產量,按照這個參考來收稅。所以稅賦比例是理想化的,扣除天災人禍種植技術的影響,在本書裡稅率可以達到五稅一,也就是20%。
以上就是計算張寡婦家稅率的標準。有人說張家啥技術,畝產200斤,交稅3000斤,這太離譜了。還是回過頭來看張家有多少土地,張家是150畝土地,按照畝產200斤的標準收稅,所以是按照總產量斤來收稅的。但是我們說過,這是理想畝產。張家實際的畝產可能只有不足斤(秦斤),孤兒寡母耕作不易,甚至連這個數都沒有,但是3000斤的稅是不能少的。
秦代雖然土地多,但是人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