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骨難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為下午還要去大昭古城,而想逛好那裡可是個力氣活。
和在常石附近跨年的古城比,南北差異在此體現的一覽無餘,不僅街道規劃、表演節目明顯不同,連房屋風格亦是如此,小姑娘拿出照片對比著說:
“你看,同樣是華風的仿古建築,可又不太一樣,一種敦厚,一種靈動。”
“我猜你想說的是翼角的區別吧?”
“什麼是翼角”?
“就是廡殿的四個角,北方的通常平順較短,南方的通常向外延長翹起。”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雖然我也不知道什麼是廡殿,但你說翹角我理解了,對,是這個意思!”
“廡殿是華夏古建築風格成熟後最常見的一種大型殿頂設計,同時也是級別最高的型制,只有皇宮和與皇家有關的地方才有資格使用,比如故宮裡的太和殿、乾清宮、午門、天壇均是如此。
而仿古就無所謂了,現代人沒了封建時期那些個寫在明面上的等級觀念,所以廡殿就變得很普遍了,很多大江南北的古城都能看到。
不過這種結構雖多但沒有統一,所以你留神看會發現有一部分是沒有正脊的,也就是中間那條主房梁,這種通常是尖頂設計,每個垂脊向上匯聚最終形成那個尖,這種叫做‘盔頂’,岳陽樓算是使用‘盔頂’的典型代表。”
水歡順著項驁手指的一路看過來,聽著講解便也明白了其中門道,遂點頭道:
“你不說破我只能覺著有區別但說不上來,你說破了才能精確的找到,這種瞭然的感覺真好。
那為什麼南北的翼角會區別這麼大呢?”
“和地理環境有關係,南方多雨,梅雨季節日照時間短,所以比北方更重視排水和採光,翼角翹起來就是便於讓雨水流走的同時不遮住陽光進入屋內。
另外一個是把水儘量引導到較遠的地方,不濺射到木質部分上引發黴變和朽爛。
北方正好相反,乾燥而光線強烈,翼角短可以遮陽,同時下面的承重結構也更加粗壯,能夠安裝厚重結實的瓦片和頂棚,在戰爭中有強大的防禦力,因為冷兵器時代的大型戰場基本全集中在北方,因此北邊的建築在很多細節上都能找到軍事需求的影子。”
小姑娘喝了一口手裡的香巴拉奶茶,道:
“你知道這些,難道也是和行為藝術一樣,來之前惡補的?”
這邊點頭道:
“對,我看書雖然雜可平日的知識儲備也沒廣到這個程度,這回純屬有針對性的加強罷了。”
“但是為什麼從你嘴裡說出來就好像是個專家一樣,頭頭是道,如果不瞭解完全不會想到這是現學現賣。”
“因為你完全不懂,所以我給你說一些最基礎的內容你也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要是碰上專門研究古建築的學者、專家,我這點墨水拿出來還不夠丟人的,只能說這是這個領域的一點常識而已。
打個比方,你給我講美術流派,哪怕講入門級的我也只有聽著的份,可要跟美術大拿講,那還行嗎?”
“嘶——是這個道理哎!”
“當然剛才說的那些也不完全是臨時看的,像北方風格的軍事用途這個我早就知道,初三的時候我還參與編纂過一部名叫‘華夏為什麼沒有城堡’的文獻呢,當時集中精力學了好一陣子。”
“那華夏為啥沒有城堡?”
“原來你的關注點在這兒啊?這個話題說起來可長了,簡而言之吧,不能說完全沒有,比如塢堡的性質就已經很接近西方中世紀的城堡概念了,但它的歷史太過久遠,是東漢時期的產物,往後也沒有繼續發展,所以並沒有出現後來國外成熟化的城堡產物。
至於為什麼不發展了,這和戰爭模式有關,華夏古戰場動輒幾十萬大軍攪殺在一起,戰場也大多在廣闊的平原上,如果在這種環境裡建造高聳但小小的城堡,被圍住、切斷水源,那就必死無疑,因此打造巨型城牆將整個城市全部包在其中便成了主流。
你看看京城、長安這些地方的古城牆不都是能跑馬走車的大傢伙?然後再往上就得數長城了,那算是城牆發展的究極產物。
而歐洲是另一回事,西歐多山多河流,人口基數也小,很多交戰的規模維持在幾千人,這時候依天險建造集生活、作戰功能於一體的堡壘,不僅難以被包圍,還能達到以少數兵力便可抵禦長期圍困的目的。
但萬事不絕對,西方也有大型城池防禦體系,像君士坦丁堡,那座城